夜色渐深,云顶苑的书房却依旧亮着灯。
斯语面前同时开着两个文档窗口,如同驾驭着两艘航向不同的船只,在思维的海洋里并行不悖。
左边的窗口,是《神雕侠侣》。
剧情已然推进到那场惊心动魄的“十六年之约”之后。
杨过在绝情谷底未能寻得小龙女,万念俱灰,纵身跃下寒潭……
斯语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将杨过那份深入骨髓的绝望与执着,以及其后带着雕兄浪迹天涯、行侠仗义,于狂放不羁中深藏刻骨相思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知道,读者们正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个最终的答案。
他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而是细细打磨着杨过这十六年间的成长与沉淀,让那份历经磨难而愈发醇厚的深情,如同陈年佳酿,慢慢发酵。
右边的窗口,则是全新的《封神演义》开篇。
他并未拘泥于地球原着的商周背景,而是将其嫁接于蓝星大秦上古传说中一个名为“玄商”的末代王朝。
君王“帝辛”被塑造为一位早期雄才大略、后期受蒙蔽而渐失民心的复杂君主,而非简单的暴君。
对应的,“西周”也被一个名为“炎周”的部族联盟所替代。
至于核心的阐教、截教之争,他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玉虚宫”与“碧游宫”两大超然势力对于“天道运行”与“万物截取一线生机”的理念之争。
核心人物如姜子牙、申公豹、哪吒、杨戬等保留其核心人设与经典故事,但具体的神通法宝名称、部分情节发生地,则进行了贴合蓝星语境的微调。
例如,“哪吒闹海”变成了“哪吒闹玄冥真水”,“风火轮”或许源自“毕方神鸟”的遗蜕。
这些改动既保留了原着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一丝新鲜的异界色彩,更容易被蓝星读者接受。
同时创作两部风格迥异、体量庞大的作品,对精力的消耗是巨大的。
即便是斯语,也感到了些许精神上的疲惫。
这并非灵感枯竭,而是同时维系两个完整世界观和复杂人物关系网带来的天然负荷。
但他并未放缓节奏。
他的解决方法简单而高效:极致的专注与严格的时间划分。
上午,他属于《神雕侠侣》,心随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一起,在江湖的恩怨情仇中沉浮。
下午,他则沉浸于《封神演义》的玄奇世界,构思着玉虚宫门人下山辅佐炎周,与碧游宫群仙各显神通的宏大场面。
夜晚,则留给音乐。
有时是继续完善《卧虎藏龙》组曲的细节,有时是思考《洪荒》的音乐母题。
偶尔也会拿起二胡,拉上一曲《赛马》片段活动手指,或是用古筝拨弄几下《渔舟唱晚》的旋律放松心神。
这种高强度、多线程的创作状态,在外人看来近乎疯狂,但斯语却乐在其中。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掌控力,在这种交叉锤炼下,正变得愈发纯熟和深入。
《神雕侠侣》的连载,在经历了“龙女失贞”的暴风骤雨后,随着杨过十六年的等待与成长,读者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最初的愤怒与不解,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期待与心疼所取代。
他们不再仅仅渴望一个完美的童话,而是开始品味这份残缺与等待中所蕴含的、超越世俗的爱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