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争议剧情(1 / 2)

(感谢清安宸送的催更符*2)

帝都音乐学院的讲座日期日益临近。

斯语并未因《卧虎藏龙》协奏组曲排练的顺利而分心,也未因预见到《神雕侠侣》即将掀起的惊涛骇浪而自乱阵脚。

他如同精密运行的仪器,将不同的任务模块清晰地区分开来。

书房里,关于讲座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他没有选择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或者单纯回顾《第四十号交响曲》与《春江花月夜》的成功。

那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他决定,这次讲座的核心,将围绕着他一直探索的“新交响”或更广义的“民族音乐现代化”背后的 “方法论” 与 “精神内核”。

(论文模板既视感来啦!)

他打开文档,开始构建讲座的框架:

主题:从“形”到“意”——民族音乐现代化表达的路径探索

一、 破题:“新”在何处?

并非简单地将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并置。

核心在于:以现代音乐思维(包括但不限于交响化、电子音乐、世界音乐等手法),重新诠释和表达民族音乐的灵魂与意境。

举例:《春江花月夜》并非古曲复原,而是以交响化的音色、和声与结构,重塑了原诗的画面感与哲学意境。

二、 路径一:深挖传统的“根”

民族乐器不仅仅是音色符号,更是文化载体。

深入了解其历史、演奏法、传统曲目及背后的人文精神。

举例:在《卧虎藏龙》(他打算在讲座中首次提及这部新作)中,马头琴的使用并非为了猎奇,而是其固有的苍凉音色与江湖的漂泊、侠客的孤独心境高度契合。

三、 路径二:拥抱现代的“术”

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如复杂的节奏、不协和和声、音色音乐等),但需服务于“意”的表达。

交响乐队的丰富织体、电子音乐的时空拓展能力,都可以成为营造意境、强化戏剧张力的工具。

举例:《第四十号交响曲》虽复刻古典形式,但其严谨的结构思维,同样可以应用于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构建。

四、 核心:“意”的转化与升华

最终目标:超越形式的拼贴,实现从“民族音色”到“民族意境”的升华。

音乐要能唤起听众对特定文化意象、哲学思考的情感共鸣。

这需要创作者自身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五、 展望:未来的可能性

简要提及正在构思的、基于上古神话的《洪荒》计划(不透露具体内容),展示更宏大的探索方向。

强调这是一个开放的领域,鼓励年轻一代音乐人勇于尝试,找到自己的声音。

他计划在讲座中,穿插播放《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的片段,以及《卧虎藏龙》组曲中《永恒的誓言》主题的排练小样(已与乐团沟通获得许可),用实际的音响来佐证他的观点。

整个讲座提纲,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例支撑,更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

这无疑会是一场重量级的、能引发业内深度思考的讲座。

就在斯语精心打磨讲座细节的同时,《神雕侠侣》在启航中文网的连载,正悄然逼近那个在原世界也曾引发巨大争议的悬崖边缘。

剧情已经进展到杨过在活死人墓中与小龙女相依为命,学习武功。

小龙女清冷绝俗、不谙世事的形象,早已通过斯语(言吾)精湛的笔触,深深烙印在无数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