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活点地图复制品、小巧可爱的摄魂怪钥匙扣、代表着守护神咒的银色牡鹿徽章,以及的火弩箭扫帚模型等等。
市场营销的前期预热早已启动,那股熟悉的魔法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蓄力,只待爆发。
处理完这些既定事务,斯语终于从密集的创作与项目跟进中暂时抽身,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喘息之机。
他站在云顶苑书房的落地窗前,望着庭院里积雪覆盖的松柏,心中开始规划接下来的方向。
武侠迷们的殷切期盼他一直记在心上,是时候将金庸宇宙的下一部巨着带到蓝星了。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他的选择便落在了他个人最为偏爱,情感也最为复杂的一部——《神雕侠侣》。
这部小说,在他前世的地球,堪称武侠文学史上的一座情感丰碑。
它早已超越了寻常江湖恩怨、武功高下的范畴,将笔触深深探入人性的幽微与情感的极致。
其核心,是一个“情”字,却并非才子佳人的花前月下,而是充满了磨难、偏执、等待与牺牲的炽烈绝恋。
杨过与小龙女之间,那不容于世俗的师徒之恋,他们所经历的十六年生死两茫茫的等待,早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杨过的狂放不羁、偏激深情与小龙女的清冷绝俗、至纯至性,形成了极其强烈的戏剧张力。
而小说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主题,更是贯穿始终。
通过李莫愁的因爱生恨、公孙绿萼的默默付出、郭襄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等诸多支线,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与升华。
它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更是一部探讨爱情、孤独、叛逆与坚守的寓言。
斯语甚至可以预见,当这部作品在蓝星问世,其所引发的关于情感、伦理与道义的讨论,必将比《射雕英雄传》更为激烈和深刻。
至于《神雕侠侣》的影视化,斯语心中也已有了决断。
这部在地球被翻拍过无数遍的经典,其电视剧版本曾伴随他度过许多时光,某些版本的画面、选角、乃至配乐,几乎已经与他脑海中的原着形象深度融合。
因为极致的喜爱,他曾反复观看那些经典片段,以至于在心底留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他清楚地知道,无论蓝星的导演和演员多么优秀,制作如何精良。
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在他这个带着“前世记忆”的旁观者眼中,恐怕都难以完全取代那些早已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影像。
那是一种掺杂了时光滤镜与个人情感的、近乎偏执的比较。
他不想因为自己这种无法避免的“先知”视角,而在拍摄过程中对创作团队进行过多的干预或产生不自觉的失望情绪。
因此,他决定完全放手。
他会将影视改编权全权交给顾磊去物色和谈判,最终选定一家实力雄厚、理念相合且值得信任的影视公司及导演团队。
他会提供原着的核心精神指引,但绝不会像参与《射雕英雄传》那样深入跟组。
他愿意给予创作者们最大的自由,让他们基于对蓝星观众的理解,去诠释他们心中的杨过与小龙女,去构建那个充满遗憾与唯美的武侠世界。
这对于作品本身,对于蓝星的观众,或许才是更公平,也更有可能产生惊喜的方式。
(《神雕侠侣》是作者最喜欢的一部啊,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