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显然没料到会引发这么大的民愤。他们先是派公关团队在网上发通稿,说项目能带动老城区经济发展,古树移植是无奈之举,结果被网友们逐条反驳,通稿植团赞助一笔资金,让她停止反对,被林小满当场拒绝:“古树的价值不是钱能衡量的,市民的情感更不是钱能收买的。”
眼看舆论越来越不利,开发商又想偷偷施工。那天凌晨三点,两辆挖掘机悄悄开到了梧桐巷口,还没等靠近古树,就被守夜的孩子们发现了。轩轩立刻吹响了随身携带的哨子,住在巷口的十几位居民和另外几组守夜的孩子很快赶来,大家手拉手围在黄连木周围,形成了一道人墙。
“不许动这棵树!”轩轩举着手电筒,光束照在挖掘机司机脸上。
“我们已经报警了,你们再不走,就等着被带走吧!”一位大叔大声喊道。
挖掘机司机看着围上来的人群,犹豫着不敢动。这时,李婷带着几位媒体记者赶了过来,相机的闪光灯瞬间亮起。原来李婷早就料到开发商会来这一手,特意联系了媒体通宵蹲守。记者们围着挖掘机拍摄,追问司机施工的缘由,司机见状,只好掉头离开了。
第二天,“开发商深夜偷挖古树被拦”的新闻登上了本地报纸头条,连省电视台都做了专题报道。节目里,林小满拿着古树的生态数据,讲述了移植的高风险;居民们对着镜头讲述和古树的故事;孩子们举着请愿书,稚嫩的声音喊着“守护古树”。节目播出后,市人大、市政协都收到了大量市民的建议,要求加强古树保护,严查开发商的违规行为。
请愿活动的第七天,林小满带着居民代表、绿植团成员,捧着五万多人签名的请愿书,来到了市政府门口。此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自发赶来的市民,大家举着“守护百年古树”“拒绝违规移植”的牌子,秩序井然地请愿。
一位抱着婴儿的妈妈说:“我带孩子来,就是想让他知道,植物和人一样值得被尊重。这棵古树不仅是风景,更是教会孩子敬畏生命的教材。”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举着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古树是城市的活化石,毁了就再也没了。今天我们守护黄连木,就是守护明天的城市记忆。”
林小满走到请愿队伍的最前面,手里捧着那封《百年黄连木的求救信》,对着前来接待的政府工作人员说:“这不仅是一棵古树,更是梧桐巷居民的情感寄托,是老城区的生态屏障。我们今天来,不是要对抗谁,只是想让这棵活了一百二十年的树,能继续活下去,能看到明年的春天。”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们已经制定了古树与项目共存的方案,小区大门可以稍微偏移三米,避开古树,这样既不影响项目推进,又能保住古树。周边还可以打造一个古树小广场,既能提升小区的人文氛围,还能成为居民的休闲区,对开发商来说也是好事。”
工作人员接过请愿书和方案,当场表示会立刻组织绿化、规划、住建等多部门开会,重新评估项目规划,尽快给出答复。
离开市政府时,夕阳正斜照在梧桐巷的方向。林小满快步赶回巷口,远远就看到黄连木的枝桠在风中轻轻晃动,像是在迎接她。凑近后,老树温和的声音传来:“……我听到了,好多人在为我说话,我不怕了……” 枝桠上的新芽微微舒展,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绿光。
巷口挤满了等待消息的居民,看到林小满回来,立刻围了上来。林小满笑着说:“政府已经重视了,会重新评估规划,我们的方案也提交上去了,这棵树,我们大概率守住了!”
居民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张奶奶激动地抱住身边的孩子,王大爷则拿出梯子,把大家签名的请愿书贴在了树干旁的公告栏上。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围着古树,唱起了那首自编的保护歌,多肉被琪琪放在树干的枝桠上,叶片随着歌声轻轻晃动,像是在伴奏。
张胖子拎着一大袋工具赶来,笑着说:“我已经联系了苗圃,准备给古树周边种上麦冬和鸢尾,打造一个小花园。就算开发商要调整规划,我们也要先把古树的家布置得更舒服!”
李婷举着相机,拍下这温馨的一幕,嘴里念叨着:“这素材太感人了,我要剪进纪录片里,让所有人都记住这场全民守护战。”
林小满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暖流。她知道,这场胜利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是古树顽强的生命力,是居民们不舍的情感,是孩子们纯粹的热情,更是无数陌生人的善意,汇聚成了守护绿意的洪流。而这股洪流,不仅能保住一棵古树,更能让“植物友好”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里,让更多人愿意为身边的一草一木站出来。
夜色渐深,梧桐巷的路灯亮了起来,黄连木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覆盖着巷口的石板路。居民们自发组织的值守还在继续,但气氛已经轻松了很多,有人在树下聊天,有人在给树苗松土,孩子们在旁边追逐嬉戏。林小满知道,只要这份守护的初心还在,这棵百年古树就一定能安然度过这场危机,继续站在这里,见证更多人的故事,守护更多人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