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续?”
王学忠语气陡然激昂起来,厉声道:“大木兄!岂不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亡了,郑家纵然苟全,也不过是异族砧板上的鱼肉,仰人鼻息,何谈存续?洪承畴、吴三桂之流,纵然一时显贵,然背祖忘宗,甘为异族驱使,千秋史笔,必将遗臭万年!令尊此举,非但不是存续家业,实乃自毁长城,将郑家数代英名付诸流水啊!”
他上前一步,紧紧盯着郑森的眼睛,压低声音,却字字千钧,直击心扉。
“大木兄,你素怀忠义,明辨是非,岂能坐视令尊行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如今朝廷危殆,天下瞩目于闽浙!黄师命我转告于你,只要你愿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掌控郑家军,高举抗清义旗!
我朝上下,从皇上到文武百官,必将倾力支持,拥你承袭平国公爵位,名正言顺执掌郑家基业!
届时,你非但不是悖逆,而是匡扶社稷、保全家族的英雄!郑家的未来,系于你一念之间!”
这番话,如同惊雷般在郑森脑海中炸响。他脸色煞白,心跳如鼓。
一边是父亲的权威和家族的现实压力,一边是忠君报国的理想和力挽狂澜的诱惑。
他知道王学忠所言非虚,投清必将背负千古骂名,郑家也将彻底失去自主。
而若能掌控军队……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再也无法遏制。他想起北方的刘体纯,同样是手握强兵,却能自主抗清……一种前所未有的野心与责任感,在他心中剧烈交织、碰撞。
他久久不语,内心波涛汹涌。王学忠也不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
最终,郑森抬起眼,眼中布满了血丝,声音低沉道:“王兄……此事……容我……三思。需从长计议,万不可……操之过急。”
虽然没有明确答应,但这犹豫和“从长计议”的态度,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王学忠心中稍定,知道种子已经播下,只需静待其发芽。
他郑重拱手道:“大木兄深明大义,社稷之幸!望兄早作决断,时机稍纵即逝!若有任何需助之处,黄师与学生,万死不辞!”
秘密会面在沉重的气氛中结束。郑森独自离开,身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独而决绝。
他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的选择,将决定郑家的命运,也将深刻影响东南抗清大局的走向。
几乎与此同时,潜伏在福州的沧州军谍报司负责人周奎,也通过隐秘渠道,捕捉到了这石破天惊的消息。
他心中巨震,立刻意识到此事关乎整个东南格局,甚至会影响主公平定天下的战略。
“郑芝龙竟真要投清……”
周奎在密室中来回踱步,面色凝重,心里面不住盘算着。
“上次刺杀黄熙胤,已经是对他的警告了,结果这贼子死心不改,还要降清。
若让其得逞,清廷不费吹灰之力便得闽省之地及郑家残余水师,实力大涨,对我军未来南下极为不利!必须立刻将消息传回!”
他不敢怠慢,立刻唤来最得力的手下,选用最快的信道和最隐蔽的方式,将“郑芝龙密会洪承畴,意欲降清,恐对隆武朝廷不利”的紧急情报,以最高优先级,火速送往山东。
一时间,泉州、福州两地暗流汹涌,各方势力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巨变而紧张活动。
郑芝龙的密室决策,如同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家国大义与家族存续,在这东南一隅激烈地碰撞、交织。
而远在山东的刘体纯,即将收到这份可能改变战略部署的关键情报,他将会如何应对?风暴,正在加速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