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海客西来(下)(2 / 2)

范德维根急切地说道:“贵方的火器,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公司愿意出高价购买一批,用于……嗯,用于防卫我们在东印度群岛的商站。”

阿尔梅达也连忙补充道:“我们愿意用最新的造船技术、精密钟表技术,甚至……甚至可以牵线,帮助贵方与罗马教廷乃至欧洲各国建立联系来交换!”

面对西洋人更加直白甚至带有一定技术诱惑的条件,刘体纯依旧保持着冷静。

他深知,西洋人的技术固然先进,但其殖民本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心帮助中国强大,更多的是想获取即时利益乃至技术反超。

阿卜杜勒在一旁冷眼旁观,此时忽然用阿拉伯语对刘体纯说了一句,由随行通译低声翻译给刘体纯:“将军,饥饿的狼群许诺的肉,往往带着陷阱。他们的船坚炮利,最终指向的,往往是弱小的港口和丰饶的土地。”

刘体纯微微颔首,表示明白。

他转向范德维根和阿尔梅达,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感谢二位的厚意。山东的火器,乃自卫之本,目前尚不对外出售。至于泰西的科技,我们乐于交流学习,但需以平等互利为基础。

贸易,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谈,无论是采购我们的商品,还是销售你们的特产,比如更多的硝石、优质钢材、乃至泰西的书籍和科学仪器,我们都欢迎。”

他巧妙地画下了一条红线:商品贸易放开,核心军事技术免谈。

同时,他也点明了希望从西洋人那里获得的物资——同样是战略原料和知识。

范德维根和阿尔梅达脸上难掩失望与不满,但他们也清楚,眼前这位东方军阀并非他们可以轻易拿捏的土着首领。

山东展现出的工业潜力和军事实力,让他们不得不收起几分傲慢。

接下来的几天,青州城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多方博弈。阿卜杜勒凭借先发优势和“共同对抗压迫者”的情感牌,加上实实在在的造船技术输出和硝石供应,与刘体纯最终敲定了首批三百支前膛火帽枪及配套弹药的交易。

另外由阿方派遣工匠协助建造两艘融合阿拉伯帆装技术与福船船体特点的混合式远洋帆船的协议。

而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在意识到无法直接获得火器后,退而求其次,与汉唐商会签订了数额巨大的商品采购合同,特别是玻璃镜和瑶台玉制品,同时也在刘体纯的要求下,承诺后续商船需搭载一定比例的硝石、硫磺、书籍和精密工具作为部分交易物。

登州港变得更加繁忙,东西方的商船在这里交汇,带来了不同的货物、技术和理念。

刘体纯稳坐钓鱼台,利用各方之间的矛盾与需求,小心翼翼地平衡着,既获取了急需的资源和外部市场,又牢牢守住了技术的核心壁垒,并为未来海军的发展,埋下了关键的种子。

最失望的是汤若望、南怀仁几个传教士,原以为拉大旗做虎皮,带着荷兰人、葡萄牙人一起前来,能从中获得一些山东的军事技术,现在看来,还是一无所获。

那两位通译同样是大失所望,他们本来就是清廷的密探,山东一行,就是要探探刘体纯的军事技术,结果照样是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