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体纯的决策像一颗定心丸,稳定了浮动的人心。整个控制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在莱芜小北冶村,钢铁基地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高潮。
刘体纯设计的小型高炉已成规模,焦炭燃烧带来的持续高温,将矿石熔化成奔腾的铁水。
“将军,您看这铁水!”负责冶炼的匠头老洪激动地指着出铁口那耀眼的洪流说:“质地均匀,杂质极少,远超以往!”
确实,数座小高炉都流出了炽热明亮的铁水,让刘体纯心情大好。
更令人振奋的是,几个去年秋闱中录取的新人,在刘体纯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在炼出的优质生铁基础上进行炒钢和灌钢的试验。
通过控制含碳量,他们成功得到了韧性更好的熟铁和强度硬度更高的钢。
虽然产量起初很低,品质也不稳定,但这零的突破,意味着沧州军将不再完全依赖外来钢材,可以自产一些关键的武器构件和工具。
登州、济南均传来了好消息。登州的福山、济南的邹县都发现了铜矿,可以马上组织开采。
小北冶矿山那边,轰鸣的爆破声不时响起。“雷霆火药”的应用,使得开采效率倍增。
而在蜿蜒的山路上,刘体纯设计的简易木轨和矿车大放异彩,满载矿石的车厢由骡马牵引或人力推动,平稳而省力地在轨道上滑行,将山腹中的宝藏源源不断送往山下的高炉。
一股真正的钢铁洪流,正在齐鲁大地的腹地悄然汇聚,成为支撑刘体纯宏大事业的坚硬骨骼。
在沧州船厂,两艘五百料的大福船终于竣工下水。虽然在这个时代,它们并非巨舰,但却是沧州军自主建造大型海船的里程碑。
水师统领方晖几乎住在了船上,率领着精心挑选的水手和士兵,
以这两艘新船为核心,配合众多中小舰艇,在近海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适应性训练。他们练习着新式火器的战术:如何利用福船的承载能力布置更多火炮;如何让小艇配合“火龙出水”进行突击。
在青州工坊的绝密试验场内,针对郑家水师而研发的“火龙出水”(火焰喷射器)和火炮用燃烧弹,也已取得关键进展。尤其是燃烧弹,又有了改进,其内填充的基于石油和烈性油脂的特殊燃料,一旦炸开,水泼难灭,极难应对。
多管齐下的策略,虽未能立刻扭转困局,却有效地稳定了内部,并将资源向最重要的领域倾斜。登州港的贸易额因南方航线的中断而下滑,但通过与西洋人的直接易货,最重要的军工原料供应得到了最低限度的维持。
刘体纯深知,与郑芝龙的较量,是长期且复杂的。眼下,他必须忍耐,必须等待,等待莱芜的钢铁形成规模,等待沧州的战舰形成战力,等待青州的“火龙”磨利爪牙。
然而,就在他全力应对海上威胁和内部生产时,来自陆地方向的阴影也并未消散。
清廷派出的细作,如同暗处的毒蛇,仍在悄悄活动,寻找着这个新生机体的任何一丝破绽。危机,从未远离。
一个多月未见的张旺,又找上了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