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屯田捕鱼与西儒(1 / 2)

经历马颊坡血战的洗礼与德州沉痛的反思,刘体纯迅速调整了策略。沧州军不再急于向外扩张,转而开始全力经营巩固现有的地盘,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一道道新的任命和调防命令从德州发出。曲青山因其反正和伏击鳌拜的功劳,被任命为济南总兵,率三千兵马驻守这座山东首府,既要防范西面可能来自直隶的清军,也要弹压地方,维持秩序。敬三山同样领三千兵马,出任莱州总兵,负责拱卫胶东半岛的门户,监视登莱一带的明军残余和海上动向。

而最为关键的临清城,这座运河咽喉的重镇,则交给了最沉稳坚韧的于大虎。他被任命为临清总兵,配属了一万兵马,任务是全力修复城防,清理战后废墟,安抚百姓,并牢牢钉死在这里,确保运河命脉的相对畅通,同时抵御可能来自南北方位的反扑。

兵力部署的背后,是刘体纯对山东地形的深刻认知。

胶东半岛多丘陵山地,土地相对贫瘠,干旱少雨,并非理想的粮仓。

真正的财富,在于西部的华北平原延伸地带——沧州、青州、济南周边,那里土地平坦肥沃,河流纵横,是传统的农业高产区域。

时值初冬,广袤的田野略显萧瑟。冬小麦早已播下,嫩绿的麦苗顽强地钻出土地,在一片灰黄中点缀着稀疏的生机。

农人们进入了相对清闲的“猫冬”时节,但沧州军政权的到来,却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活计——兴修水利,加固河堤,为来年春耕做准备。一队队士兵也被派去协助农事,既是劳动,也是与民休息,缓和紧张关系。

与此同时,一道特殊的命令下发至登州、莱州、青州等沿海州府的知府手中。

即刻组织辖区内渔民,趁着冬季渔汛,尽可能多地出海捕鱼!

所得渔获,由官府按价收购,或用以盐腌,或铺开晒制成鱼干,务必大量储备!

命令传来,沿海的渔村顿时忙碌起来。凛冽的海风中,一艘艘渔船鼓起破旧的帆,迎着波涛驶向大海。

妇孺老人们则在沙滩上支起巨大的锅灶,煮海为盐,或将运回的海鱼熟练地开膛破肚,用粗盐细细揉搓,然后整齐地铺在草席或崖壁上晾晒。

咸腥的海风混合着烟熏火燎的味道,弥漫在每一个渔港码头。

人们虽然不解其深意,但能用渔获换回急需的粮食和铜钱,总是好事。他们不知道,这位新来的“刘将军”是在为可能到来的长期围困和粮食短缺做准备。

刘体纯坐在青州府的衙署内,看着户曹呈上来的账册,眉头紧锁。

养兵、造械、抚恤、收购渔获……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销。原本指望的工商税收,却因战乱而大幅萎缩。

北方的商路几乎断绝,南方则控制在郑芝龙等海上巨鳄和南明官僚手中。

以往山东特色的高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兵荒马乱之际销量锐减,主要的出口通道,竟只剩下郑芝龙控制的海外贸易这一条线,且被其层层盘剥,利润微薄。

财政上的压力,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就在他为此殚精竭虑之时,亲兵进来通报:“主公,营外有两位泰西传教士求见,自称南怀仁、汤若望,说是从京城而来,久慕主公威名,特来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