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雷火初诞的喜悦尚未散去,北方的阴云已更加浓重。刘体纯案头最新的谍报,字字沉重,透着刺骨的寒意。
“清虏…这是要动真格的了。”刘体纯翻看着几份谍报司的情扳,心里面暗暗念叨着。
谍报显示:清廷痛感火器落后已严重制约战力,尤其沧州之战后,多尔衮力排众议,下定决心投入大量银子,疯狂提升火器制造。
原设于盛京的旧式火器作坊已被全部废弃,所有熟练匠户、设备、库存料材,正被强制迁往北京城南的丰台大营,组建一个规模空前的“丰台火器制造总局”。
而主持此局的,竟是老熟人——恭顺王孔有德。此人原为明军登州参将,精通火器,后叛降清朝,麾下收罗了大量原明军火器匠人和兵士,对明清双方的火器优劣了如指掌。由他执掌清廷的军工振兴,再合适不过,也再危险不过。
更令人不安的是,谍报提及,孔有德并未闭门造车。
他派出了心腹,携重金南下,通过广东的葡萄牙商人,竟从澳门采购了整整一船军火,其中包括上百支最新的西洋燧发枪、数十门改良型的佛郎机后装炮,以及…随船而来的几名受雇的葡萄牙铸炮师和机械师。
其目的不言而喻:仿制,并超越。
“孔有德这是要一步到位,直接跳过火绳枪,全面转向燧发枪!”
赵金脸色发白,他是识货的,深知燧发枪在射速、可靠性和对天气适应性上,对火绳枪有压倒性优势。
“还有佛郎机炮,其子铳预装,射速极快,若再仿制改良,对我军城防威胁极大。”
宋应星补充道,语气凝重。
刘体纯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正在操练的新兵。他们手中持有的,仍是沧州工坊引以为傲的“擎电”火帽枪。
相比旧式火绳枪,已是代差优势,但面对即将出现的、仿制自西洋精锐的清军新式燧发枪,这种优势被削弱了许多。
“战争…果真是最好的老师。”刘体纯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我们逼得他们发了狠,他们就要用更猛的炮火来回敬我们了。”
压力,如同实质般压在每个人心头。沧州的科技优势,是赖以生存的基石。如今,这块基石正遭受最直接的挑战。
“主公,我们…”吴守拙有些焦急,雷汞的量产刚刚起步,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