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风起赣南 > 第218章 地火燎原

第218章 地火燎原(1 / 2)

一大章3合一

太行山的秋意已浓,漫山的黄栌红得像燃着的火,却掩不住根据地内热火朝天的备战景象。平山城内的纵队司令部里,灯火彻夜未熄,墙上的正太铁路东段地图被密密麻麻的标记覆盖,红笔勾勒的破袭点如同繁星,蓝笔标注的日军据点则像一块块顽固的礁石,横亘在这条华北日军的“生命线”之上。

林峰站在地图前,手指按在娘子关的位置,指腹摩挲着那片被圈出的区域,眼神锐利如鹰。鬼哭涧一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反扫荡胜利的喜悦还萦绕在根据地上下,但这份来自延安的绝密电报,让他丝毫不敢懈怠。他很清楚,正太路破袭战绝非反扫荡那样的内线防御战,而是深入日军防御核心的主动出击,其难度和风险都呈几何级数增长。

“正太路是鬼子的命脉,太原的煤炭、石家庄的军火、沿线的物资转运,全靠这条铁路支撑。”林峰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寂静的司令部里,“根据各侦察分队和地下交通站汇总的情报,鬼子在沿线修了三十七座炮楼、五个兵站、三座大型弹药库,还有娘子关这样的天险要塞。防御密度是反扫荡时的三倍,平均每三公里就有一个据点,火力覆盖能形成交叉网。”

他刻意隐去了情报的精准来源——昨夜,“燧人氏”系统已将日军防御体系拆解分析,从据点间距、火力重叠率到装甲列车巡逻速度、后勤补给周期,数据详实到不差分毫。但这些不能有丝毫暴露,只能被他包装成“多年作战经验与多方侦察汇总”的结果。

赵刚站在一旁,手里捏着厚厚的一叠侦察报告,眉头微蹙:“还有更棘手的。驻守正太线东段的是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团主力、第110师团一部,再加上伪军三个师,总兵力超过两万。每个据点都是钢筋混凝土碉堡,外围有铁丝网、鹿砦,部分区域还埋了地雷阵。鬼子的装甲列车每天往返巡逻,空中还有侦察机不定期侦察,我们的集结和机动很难不被发现。”

林峰点点头,看似顺着赵刚的话往下说,实则脑海中早已浮现出“燧人氏”系统给出的核心难点提示——如何快速突破碉堡群、瘫痪铁路枢纽、抵御日军快速增援。他不动声色地将系统推演的战术转化为自己的判断,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井陉、娘子关、微水镇三个关键节点:“单一部队强攻肯定不行,我们得把兵力分成三路,同时动手,让鬼子顾此失彼。这是反扫荡时‘中心开花,外线破袭’战术的延伸,集中优势兵力打要害,再用外线牵制打乱敌人部署。”

他拿起笔,在地图上快速勾勒出作战部署,每一个节点都精准踩在系统建议的“多点开花、重点爆破、分区钳制”战术框架上,同时严格贴合部队的实际战力和此前的作战经验:

“第一路,由董成的一旅主攻井陉矿区和铁路枢纽。井陉是日军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矿区驻守着一个加强中队,还有两座大型煤仓和铁路编组站。反扫荡时一旅打硬仗的能力已经得到验证,这次让他们主攻,一是要炸毁煤仓、破坏编组站轨道,切断鬼子的能源供应;二是要夺取矿区的发电设备——我们的兵工厂扩产后,电力一直紧缺,有了这套设备,武器产能至少能提升三成。”

“第二路,由五旅旅长带部主攻娘子关。娘子关是正太线咽喉,两侧悬崖峭壁,日军在关隘上修了四座永久性碉堡,配备重机枪和迫击炮,还有一个步兵大队驻守。硬攻会付出巨大代价,反扫荡时特种作战团的渗透能力很突出,这次让他们提前三天潜入,利用夜间摸掉碉堡哨兵,然后里应外合。夺取关隘后,立即炸毁铁路隧道,彻底切断正太线的南北通道。”这是他结合系统对娘子关地形的三维模拟,以及日军换岗规律分析后敲定的最优方案,却被他包装成“基于地形侦察和日军作息规律的判断”。

“第三路,由王大山的二旅和巴特尔的骑兵旅负责钳制日军增援。二旅在反扫荡的外线破袭中表现出色,扒铁路、炸桥梁经验丰富,这次让他们在微水镇至石家庄段展开破袭,重点破坏铁轨和桥梁,延缓石家庄方向的日军增援;巴特尔的骑兵旅机动性强,反扫荡时追击溃敌立了大功,这次部署在太原至娘子关段机动,重点打击日军的补给车队,同时监视太原方向的日军动向,一旦发现增援,就用袭扰战术拖慢他们的脚步。”系统早已计算出日军增援的最快路线和机动时间,这一部署恰好能卡在日军的“时间差”上,却完美契合了两支部队的既往战史。

赵刚看着地图上的部署,眼神逐渐明亮,他拿起笔在地图上补充了几笔:“我带四旅、六旅和地方部队,在正太线两侧展开广泛的游击战。反扫荡时我们的群众动员和游击战结合得很成功,这次可以沿用这个模式——组织民兵挖交通壕、破坏公路,在日军据点周围袭扰,让他们不敢轻易出兵增援。另外,周焕文的工人爆破队在反扫荡时炸掉了鬼子的煤炭转运站,经验很足,这次可以让他们深入日军控制区,混入沿线城镇,配合主力部队破坏日军的通讯设施和兵站,让鬼子变成聋子、瞎子。”

“老赵这个补充很关键。”林峰赞许地点点头,将一份标注着“作战时机建议”的文件递给赵刚,这份文件的核心内容来自系统模拟推演的最佳破袭时间,但他只说是“综合气象、日军巡逻规律和我方集结进度”得出的结论,“三天后的深夜动手。那天是农历十五,月亮明亮,有利于部队隐蔽机动,但鬼子大概率会觉得我们不敢在月圆之夜行动,警戒会相对松懈。而且根据侦察,那天凌晨两点,日军装甲列车会经过井陉至微水镇段,这个时间点他们的警惕性最低,我们可以在半路设伏,用炸药包和迫击炮毁掉它——反扫荡时我们缴获了不少迫击炮,正好派上用场。”

赵刚接过文件,仔细看了一遍,抬头看向林峰:“这个时机选得好,既利用了地形和气象条件,又抓住了鬼子的心理弱点,和反扫荡时你选鬼哭涧的思路如出一辙。”

林峰心中微微一动,赵刚的敏锐让他更加谨慎,只能笑着回应:“打鬼子就是要出其不意,反扫荡时我们就是利用鬼子的轻敌心理才打赢的,这次也一样。”

备战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整个根据地都动了起来,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各部队按照部署,趁着夜色秘密向指定区域集结,行军过程中严格执行隐蔽纪律,避开日军的侦察路线——这些路线都是林峰通过“燧人氏”系统筛选后,以“侦察禁区提示”的形式下发给各部队的,却被战士们当成了司令员“料敌如神”的体现。

特种作战团的战士们换上伪军服装,提前三天潜入正太线沿线城镇。他们不知道,林峰早已通过系统将各据点的哨兵换岗时间、碉堡射击孔位置、铁丝网薄弱点等信息,以“侦察要点提示”的形式传递给了队长李锐。李锐带着队员们在井陉矿区外围的密林里潜伏,按照“提示”中的信息观察日军据点,果然发现了西侧排水沟这个隐蔽入口,以及哨兵换岗的三分钟间隙。

“司令员的情报太准了!”李锐压低声音对身边的队员说,“按照提示的位置,果然找到了这个排水沟,而且鬼子换岗的时间一点不差。这次潜入肯定能成功!”

队员们纷纷点头,对林峰的敬佩又加深了一层。深夜,趁着日军换岗的间隙,李锐带着两名队员,背着炸药包和匕首,悄无声息地钻进了排水沟。排水沟里漆黑一片,弥漫着刺鼻的污水气味,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挪动,严格按照“提示”中的路线前进,避开了所有可能的警戒点。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摸索,终于顺利到达矿区内部,躲在煤仓后面的阴影里,等待总攻信号。

工人爆破队的车间里,灯火通明。周焕文正带着队员们加班加点,制造大量烈性炸药和地雷。林峰“根据战场经验改良”的“定向爆破炸药包”图纸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实则是系统提供的技术参数,能集中爆破能量,专门针对日军的碉堡和铁轨。周焕文拿着图纸,越看越惊叹:“司令员真是神了,这种炸药包的设计太巧妙了,爆炸能量能集中在一个方向,炸碉堡、炸铁轨比以前的炸药包管用十倍!”

队员们纷纷附和,按照图纸连夜赶制。这些改良后的炸药包,被小心翼翼地包装好,交给运输队运往前线。而兵工厂里,工人们也在连夜赶制手榴弹、子弹,修复反扫荡时缴获的迫击炮。厂长拿着林峰提供的“弹药配给方案”,有条不紊地安排生产:“按照司令员的要求,优先生产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主攻部队每人配备不少于五颗手榴弹,炮兵团的迫击炮每门配足三十发炮弹。”

根据地的群众也被充分动员起来,展现出了反扫荡时那种“军民一体”的磅礴力量。青壮年男子组成运输队,背着粮食、弹药,沿着秘密交通线向前线运送物资。他们踩着崎岖的山路,避开日军的侦察机,白天隐蔽在山洞里,夜晚快速行军,没有人喊苦喊累。“反扫荡时就是这样跟着部队走,这次也一样,一定要让前线的战士们吃饱穿暖,有足够的弹药打鬼子!”运输队队长拍着胸脯说。

妇女们则在村里的祠堂里连夜赶制军鞋、缝补衣物。她们的手指被针线扎破,流出鲜血,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干活。“战士们在前线流血牺牲,我们在家多做一双鞋,他们就能少受点罪。”一位老大娘一边纳鞋底,一边对身边的妇女们说。同时,她们还组织了担架队,学习简单的急救知识,随时准备奔赴前线抢救伤员。

儿童团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在村口、路口放哨,监视可疑人员。他们拿着红缨枪,瞪着警惕的眼睛,一旦发现陌生面孔,就立即通过暗号向村里汇报。“司令员说,我们是根据地的小哨兵,一定要守住家门,不让鬼子的奸细混进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认真地说。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决战的前夜悄然降临。

井陉矿区外围,一旅的战士们已经潜伏到位。董成趴在草丛里,看着远处日军据点的灯光,心里充满了信心。反扫荡时,他的一旅在鬼哭涧打得英勇,这次有司令员精准的部署和充足的弹药,他相信一定能拿下井陉矿区。“各部队注意,凌晨一点准时发起攻击,先让炮兵团进行十分钟的火力覆盖,然后突击队跟着冲锋,务必在天亮前控制矿区!”董成通过电台低声下达命令。

娘子关附近的山林里,五旅的战士们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特种作战团的队员们已经潜入关隘内部,按照预定计划,摸掉了两座碉堡的哨兵,正隐蔽在碉堡旁边,等待总攻信号。五旅旅长握着望远镜,看着娘子关的方向,手心微微出汗:“特种作战团那边怎么样了?有没有异常情况?”

“报告旅长,一切顺利,他们已经占据了预定位置,就等我们发起攻击后里应外合!”通讯员低声回应。

微水镇至石家庄段的铁路沿线,王大山的二旅战士们已经准备好了撬棍、炸药包。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潜伏在铁路两侧的草丛里,看着远处日军的巡逻队来来往往。“兄弟们,等信号弹一升空,就冲上去扒铁轨、炸桥梁,给鬼子来个措手不及!”王大山压低声音,对身边的战士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