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第一纵队的迅猛发展,如同一块投入池水的巨石,其涟漪远不止于自身。林峰和纵队领导层深知,他们并非孤军奋战,他们是八路军、是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部分。纵队的强大,最终目的是为了驱除日寇,保卫家园,这份力量,必须服务于整体抗战的大局。
尽管自身物资依然不算充裕,尤其是粮食和药品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但林峰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优先保障总部和延安的需求。
每一次大规模战斗后,纵队的后勤部门在进行自身统计的同时,总会专门分拣出一批最精良的缴获物资。
· 武器弹药: 挑选性能最好、磨损最小的日军步枪、机枪、掷弹筒,以及缴获的电台、观测器材等精密设备,打包封装。
· 医疗物资: 将缴获的磺胺、绷带、手术器械等极其宝贵的医疗用品,分出最大份额。
· 特殊物资: 如罐头、压缩干粮、毛毯、军用地图甚至香烟等,凡是对改善总部机关和兄弟部队生活、工作条件有益的,都毫不吝啬。
这些物资,由最可靠的运输部队和精锐的“惊蛰”大队队员分段护送,穿过层层封锁线,源源不断地送往八路军总部和革命圣地延安。随同物资一起送去的,还有林峰亲笔书写的详细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情况汇报。
当一批包括两门完好的九二式步兵炮和大量炮弹的珍贵物资历经千辛万苦送达总部时,总部首长亲自回电嘉奖:“独立第一纵队不仅仗打得好,更有全局观念,心系中央,是我党的忠诚劲旅,全军的模范!”
这份来自最高层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纵队全体官兵,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奋斗的方向和价值。
“磐石”兵工厂的突破,尤其是“启明星”冲锋枪和“雷公”手榴弹的成功量产,引起了总部的高度关注。八路军武器匮乏,若能推广这些适合敌后兵工生产的新式武器,意义重大。
林峰对此毫无保留。他主动向总部提交了“启明星”和“雷公”的详细设计图纸、生产工艺要点以及实战检验报告。这并非简单的图纸转让,而是包含了“磐石”在试制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材料替代方案,是一套完整的、可落地的技术资料包。
很快,总部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抽调了一批精通军工技术的干部和工人,组成“学习团”,秘密抵达独立第一纵队,进驻“磐石”兵工厂。
陈致远、周铁山、沈明轩等人倾囊相授,带领学习团从原材料处理、零件加工到总装调试,进行全流程的观摩和实践。林峰亲自接见学习团成员,勉励他们:“技术是国家的,是民族的!你们把技术带回去,让更多的兄弟部队能造出好枪好弹,多杀鬼子,就是我们最大的功劳!”
数月后,这批“种子”技术人员带着成熟的经验和部分关键工装夹具返回各自单位。不久,在八路军其他几个条件较好的根据地,也陆续响起了“启明星”那特有的连发射击声,“雷公”手榴弹的轰鸣也开始在更多战场上响起。独立第一纵队的“星火”,真正开始了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