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风起赣南 > 第158章 深根蒂固风雨欲来

第158章 深根蒂固风雨欲来(1 / 2)

剿灭“黑云洞”的胜利,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的波澜迅速改变了独立第一旅面临的局面。部队抓住这宝贵的窗口期,在林峰的指挥和“燧人氏”系统的辅助下,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根据地建设工作。

1. 基层政权萌芽: 政治部主任徐翰文亲自带队,挑选了几个群众基础较好、位置相对隐蔽的村庄,作为试点。工作队深入农户,通过算账对比、诉苦大会等方式,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抗日热情。很快,第一批秘密的农民抗日救国会(农会) 和青年抗日先锋队(青抗先) 在几个村子悄然成立。他们协助部队侦察敌情、传递消息、掩护伤员,成为了八路军在群众中的“眼睛”和“耳朵”。

2. 民兵武装初建: 赵刚参谋长负责军事建设。他从各连队抽调骨干,配发部分缴获的旧式步枪和手榴弹,帮助各村组建了不脱产的民兵小队。这些民兵白天劳作,夜间训练,学习埋设地雷、站岗放哨、配合主力作战。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熟悉本地情况,斗志昂扬,成为了主力部队的重要辅助力量和后备兵源。

3. 经济与后勤的艰难起步: 为了解决补给难题,旅部成立了生产科。在“燧人氏”系统提供的、符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的简易技术指导下(如土法制造肥皂、火柴,改良纺车,高效沤肥等),部队在深山隐蔽处开办了小型被服厂(利用缴获的布匹和群众支援的土布)、修械所(主要修复枪支,复装子弹,并尝试制造简陋的撅把子枪和地雷)。同时,部队在训练间隙,大规模开展开荒生产运动,种植土豆、萝卜等生长快的作物,力求逐步实现部分粮食自给。林峰以“南泥湾精神”为号召,鼓励官兵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4. 情报网络延伸: 与“白马寨”韩长风的关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一次日军小部队试图敲诈“白马寨”时,林峰派出一个连果断出击,协助韩部击退了日军。此举赢得了韩长风的信任,双方达成了秘密合作协议,“白马寨”成为了独立第一旅在平原边缘的一个重要情报站和物资中转点。而“三家店”的伪军胡队长,在得到一些“好处”后,也开始提供一些真实且有价值的情报,如日军换防时间、运输车队路线等。

“燧人氏”的静默贡献:

在整个过程中,“燧人氏”系统如同一个无形的推手。它优化了开荒选址和作物轮作方案,提供了土法生产的技术细节,分析了从各方汇集来的海量情报,标识出日伪统治的薄弱环节和潜在的统战对象。林峰则巧妙地将这些源自未来的智慧,包装成自己的“经验总结”和“深入思考”,通过命令和指示下达,极大地提高了根据地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短短两三个月时间,独立第一旅便在这块原本陌生的土地上,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山区为依托、辐射部分平原村庄,具备初步自我补给能力、基层组织和武装萌芽的游击根据地。部队不再是飘忽不定的“流寇”,而是有了坚实的根基。

然而,正如林峰所预料,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燧人氏”系统警报:基于多方情报综合分析,日军驻潞安旅团近期频繁调动,物资集结迹象明显。无线电侦测显示,其指挥部与周边据点通信量激增。结合历史行为模式推演,敌军极有可能在近期(10-15天内),对我新兴根据地发动一次中等规模的“扫荡”作战。】

【威胁评估:高。敌军可能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战术,目标为寻找我旅主力决战,摧毁我指挥中枢和后勤设施。】

【建议:立即进入反扫荡准备状态。启动“反扫荡应急预案Alpha”。】

旅指挥部内,气氛再次凝重起来。林峰将“燧人氏”的分析(以他综合判断的形式)告知了徐翰文和赵刚。

“鬼子的反应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赵刚盯着地图上日军可能的进攻路线,面色严肃,“他们这是不想给我们站稳脚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