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的胜利,如同久旱甘霖,滋润了濒临枯萎的赣南根据地。缴获的物资,尤其是粮食和药品,暂时缓解了生存危机,部队的士气为之一振。然而,林峰和红五纵的领导层都清楚,这仅仅是喘息之机。敌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更残酷的反扑必然接踵而至。
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和一股难以言喻的底气,部队安全返回核心区域。林峰立即着手两件要事:
第一,物资的合理分配与隐藏。缴获的物资被迅速分发到各部队和急需的群众手中,但林峰严令,必须储备一部分作为应急之用,并分散隐藏在多个秘密地点。他深知,下一次封锁可能会更严酷。
第二,基于“新能力”的战术强化训练。三江口之战那“神来之笔”的炮击,虽然林峰以“战前细致侦察和直觉判断”为由向赵永贵、周克明等人解释,但他内心明白,那残破的“系统”及其初步展现的“弱点分析”能力,是关键因素。他必须尽快熟悉并掌握这种时灵时不灵、范围有限且极其消耗精神的“辅助”。
在部队休整期间,林峰以研究敌军堡垒战术为名,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模拟攻击演练。他尝试在演练中主动集中精神,引导那模糊的“战场态势感知”。过程异常艰难,时有时无,且每次尝试后都会感到明显的精力透支和头痛,仿佛大脑被强行过度使用。但几次成功的瞬间,他确实能“看”到演练中假设敌防御阵地上某些区域的“不协调感”或“脆弱点”,虽然依旧模糊,却比纯粹的经验判断多了一分玄妙的指引。
“这种能力…需要能量支撑,而且对精神负担极大。”林峰暗自总结,“不能作为常规手段,只能在关键时刻,作为一锤定音的奇招。” 他将其命名为——“危机直觉”,并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精神集中力和承受力。
果然,不出林峰所料。三江口检查站被端,尤其是守军被全歼,彻底激怒了西线敌军总指挥。蒋介石严令催促,限期“肃清”赣南残匪。四月初,敌军调整部署,不再单纯依赖缓慢的堡垒推进,而是采取了更主动、也更凶狠的“驻剿”与“搜剿”结合战术。
以团、营为单位的主力部队,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依托已有的堡垒线作为支撑点和补给基地,分成数路,像梳子一样,对红军可能藏身的区域进行轮番的、拉网式的清剿。他们焚烧山林,强制移民并村,手段极其残酷,企图彻底铲除红军生存的土壤。
红五纵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都打得异常艰苦,部队在频繁的转移中疲惫不堪。周安民的情报网也遭受了严重破坏,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时断时续。
四月中旬,红五纵一部在转移途中,于“迷雾岭”地区,意外与敌军一个精锐营(加强有迫击炮和重机枪)遭遇。该营装备精良,求战欲望强烈,紧紧咬住红军后卫部队不放。林峰接到急报,深知若不能迅速摆脱或重创这股追兵,一旦被其缠住,周围其他几路敌军闻讯合围,后果不堪设想。
“不能退!就在这里,利用迷雾岭的复杂地形,打他一个反击!”林峰果断下令,亲自率领能够机动的部队前往接应。
迷雾岭,山高林密,常年雾气缭绕,地形极其复杂。红军虽然熟悉,但敌军兵力火力占优,盲目反击风险极高。
战斗在午后打响,敌我双方在浓雾和山林间激烈交火,战线犬牙交错。林峰抵达前线指挥所,眼前是弥漫的雾气、不绝于耳的枪声和不断送来的伤亡报告,局势一片混沌。
“必须找到敌人的指挥部和炮兵阵地!”林峰对周克明低吼道,同时,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无视周围的嘈杂和内心的焦灼,将全部精神集中起来,尝试沟通脑海中那残存的“系统”。
【…检测到…宿主…高度精神集中…环境:高烈度交战…能量波动…符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