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的硝烟尚未散尽,林峰和他率领的红五纵外线主力,已如一滴水银,悄无声息地渗入了赣中这片敌人统治相对稳固的区域。他们不再是固守一地的防御者,而是化身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要在广袤的敌后掀起燎原的烽火。
跳出堡垒线的红五纵,仿佛猛虎归山,蛟龙入海。林峰将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他摒弃了任何固定的根据地思维,部队始终保持高度的行军状态,日行百里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踪迹飘忽不定,今天出现在吉水之畔,明日可能已兵临抚河之滨。
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
· 破袭交通:工兵分队大显身手,炸桥梁,毁公路,割电线,让敌人的通讯和调兵遣将陷入瘫痪和迟滞。敌人的运输队成了优先打击目标,缴获的物资极大地补充了部队消耗。
· 拔点斩首:针对敌人兵力空虚的后方据点、区公所、税卡,往往以优势兵力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歼敌后迅速转移,绝不纠缠。此举既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摧毁了其基层统治机构,更缴获了宝贵的现金和物资。
· 声东击西:林峰巧妙运用情报和佯动,制造红军主力意图攻击某重镇的假象,调动敌人兵力仓皇驰援,却在半路设伏,或以精锐直扑其真正防守薄弱的目标。
敌后各路驻军被搅得鸡犬不宁,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南昌和吉安。他们疲于奔命,却连红军主力的影子都摸不着。林峰的名字,在敌营中仿佛带着某种魔力,令人闻风丧胆。
军事行动的同时,林峰高度重视政治工作。每到一个新区,部队都会抓住短暂停留的时间,张贴布告,召开群众大会。林峰本人只要条件允许,便会亲自向围拢来的贫苦农民讲话。他没有空泛的口号,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红军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
“老乡们!我们红军,就是穷人的队伍!地主老财不种地,仓里的粮食堆成山;你们辛辛苦苦,却吃不饱穿不暖!这世道公平吗?”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长期受压迫的心上。
部队严格执行纪律,买卖公平,损坏东西照价赔偿,甚至帮助群众挑水扫地。与国民党军队的横征暴敛形成了鲜明对比。红军的形象,不再是国民党宣传中的“赤匪”,而是纪律严明、为民做主的子弟兵。
在红军经过的地区,革命的种子被悄然播下。许多青年农民当场要求参军,地方党的地下组织得以恢复或建立,秘密的农民协会、赤卫队也开始萌芽。林峰深知,这些星星之火,在未来可能形成燎原之势。
十一月中旬,周安民的情报网截获重要信息:敌赣西保安司令李文,纠集了其嫡系一个团以及附近几个县的保安队,共约两千余人,企图合击一支他们误判为“林峰流窜小股部队”的红军(实为五纵派出的一个诱饵连队)。
林峰闻讯,眼中精光一闪。这是一个难得的战机!敌人脱离了坚固的堡垒,在野外寻求决战,正合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