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团座,咱们也得想想办法,尽快把一营那些装备从苏墨手里要回来。
这事拖不得,责任重大啊……”
他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一整营的军备。
毕竟数目不小,若就这么没了,战区长官部问责下来,谁都担待不起。
他低声嘀咕:“捌陆军过去穷惯了,如今独立营日子过得红火,怎么还对我们这点家当念念不忘?”
楚云飞轻笑一声:“苏墨不是缺这点枪炮,他是不吃亏的主儿。”
“想让他主动交出来?我看悬。”
方立功顿时急了:“那怎么办?总不能就这么算了?”
楚云飞目光落在报纸上,沉默片刻,忽然抬眼看向方立功:“立功兄,你派个联络员去新中村根据地一趟。”
“告诉苏墨——就说我楚云飞,三日后在河源县正兴茶馆设宴,请他李云龙走一趟,看他有没有这个胆量来赴约!”
“我倒要和他当面谈个清楚。”
方立功立即应下:“好!我这就去安排。”
待方立功离开后,楚云飞独自坐在屋内,手中握着那份报纸,神情凝重,眉宇间透出几分犹豫与深思。
……
新中村根据地。
尽管独立营大胜的消息已传遍全国,成了极佳的征兵号召。
不少热血青年听闻后,纷纷动身奔赴此地参军报国。
不过因地处偏远,目前尚未见到明显的应征热潮。
与此同时,记者吴效瑾也开始正式展开她对独立营的专题采访。
她首先找上的,是独立营中最普通的士兵。
她想通过战士的眼睛,了解他们眼中的营长兼新一团副团长苏墨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也想感受这支队伍独特的气质与精神。
此时正值训练时间。
独立营的操场上,无论新兵老兵,人人挥汗如雨,紧锣密鼓地操练着。
在这支队伍里,士兵的生活很简单——不是在打仗,就是在为打仗做准备。
高强度的操练告一段落,战士们终于迎来了片刻喘息。
趁着这短暂的休整间隙,
抗战日报的记者吴效瑾走到一名独立营战士面前,轻声问道:“你好,我是《抗战日报》的记者吴效瑾。
桐智,方便耽误你几分钟,做个采访吗?”
这名战士看上去还很青涩,约莫十七八岁的模样,脸上带着几分乡野少年的朴实。
头一回面对记者,他有些局促,耳尖微微泛红,但还是用力点了点头:“行……可以的!不过只能讲十分钟啊,马上又要集合了。”
吴效瑾笑着应下:“放心,不会耽误太久。
能先告诉我你的名字吗?看你年纪不大,应该是刚入伍不久吧?”
那战士坐直了身子,略显紧张地抿了抿嘴,缓缓说道:“我叫伍佰里。”
“今年十七岁。
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伍仟里,一个叫伍万里。”
伍佰里?
伍仟里?
伍万里?
吴效瑾心头一动,忍不住笑了笑:“这三个名字……倒真有点意思。”
她望着眼前这个年轻士兵,又问:“你是哪儿人?怎么进的独立营?看样子不像本地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