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独立营和苏墨,光凭猜测当然不信。
不如去看看最近的战报,查查别的消息来源?”
“我可以作证,报纸上写的全是事实——曰军第四旅团,连同他们的战地观摩团,确实被彻底消灭了,一个都没跑掉。”
“我倒不是怀疑这场大胜仗有假,只是万万没想到,天黄的外甥居然栽在了自己人手里,真是让人忍不住笑出声啊!”
……
面对外界的半信半疑,不少亲历战事的百姓站了出来,用亲眼所见的事实为独立营这场不可思议的胜利作证。
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大多数人打心底里就相信——这回咱们真的打赢了!
当人们在报纸上读到独立营全歼曰军第四旅团的消息时,无不激动万分、奔走相告。
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像一束光劈开了长久以来的阴霾,不仅让一度士气低落的抗曰队伍重新振作,也让那些曾对抗战前途感到迷茫的民众再次燃起了希望。
这一仗,打得提气,打得扬眉吐气!
自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大规模的胜仗越来越少,而独立营此次一举歼灭一个整编旅团,无异于在沉寂的战场上投下了一颗震撼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更关键的是,随着各地报刊接连报道这场辉煌战绩,宣传效应迅速扩散。
全国人民终于真切地看到:捌陆军不仅在坚持战斗,而且打得有声有色、战果惊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记住这支名叫“苏墨独立营”的铁血部队。
人们从字里行间了解到他们的英勇、纪律和战斗力,心生敬佩。
许多热血青年正是通过这些报道第一次听说了独立营的事迹,心中顿时涌起参军报国的冲动。
他们纷纷动身,跋山涉水赶往新中村根据地,只为加入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部队,亲手拿起枪杆子打鬼子。
这比任何口号都管用——这才是最硬核的征兵动员。
事实上,早就有无数有志青年渴望投身战场,可苦于不知该投奔哪支真正敢打敢拼的队伍。
如今,独立营就摆在眼前:战绩过硬、作风顽强、指挥得力,谁还犹豫?
跟着这样的队伍打仗,痛快!
……
新中村根据地。
吴效瑾刚从报社回来,她亲自完成了对苏墨的专访排版与校对,等报纸印好后便马不停蹄赶回驻地。
她对独立营的采访才刚刚开始——这次只是首篇专题,后续还将深入挖掘更多真实故事。
上级已有明确指示:抗战日报和总部要连续推出几期关于独立营和新中村根据地的深度报道,全面展现捌陆军的真实面貌,让更多国人了解这支在敌后顽强奋战的力量。
一回到营地,吴效瑾便直奔营部,找到了正在处理军需物资的苏墨。
这些天,他正忙着清点从358团一营缴获的装备补给,事务繁杂。
她笑着迎上前:“苏副团长,还没看你的‘个人专刊’吧?”
苏墨抬头一笑:“还没顾上看,这几天事儿太多。”
吴效瑾把报纸递过去:“喏,你自己瞧瞧,写得还算到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