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不战而乱,正是上策。(1 / 2)

“我们先解决了服部这个老鬼子,剩下的人都乱了阵脚。

那吉川贞左当场就吓破了胆,举着手要投降,说愿意当我们的俘虏!”

听到这里,吴效瑾不由得一愣。

这可真是出人意料。

要知道,正是天黄以“圣战”之名煽动侵略,鼓动手下死战到底、宁死不降。

如今他亲外甥却主动求俘,简直是对其宣扬信念的当头一棒——等于亲手打了自家的脸。

苏墨继续道:“我当时看他一副求生模样,就想试探他的诚意,问他能不能提供些有价值的情报。”

“可就在这时,站他身后的川口督史突然拔出军刀,一刀捅进他肚子,直接穿了过去。”

“所以严格来说,杀他的人不是我,我只是确认他彻底断气而已。”

这番话从苏墨口中说出,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深意。

这场专访注定会被广泛传播,曰军方面也一定会看到。

因此,苏墨故意放出风声——暗示捌陆军已在曰军第一军高层安插了卧底。

事实上哪有什么内应?他不过是熟知后来的历史走向罢了。

但这一招高明之处就在于:一旦曰军高层信了,必然引发连锁反应。

试想,筱冢义男看到报道后,再对照事实——确实有高级观战团被全歼,连皇族成员都死了——难免心生疑虑,必定下令彻查内部。

一查之下,人人自危,彼此猜忌,指挥系统内部的信任链便会悄然崩塌。

不战而乱,正是上策。

而关于吉川贞左投降、反被同僚刺杀一事,更是精心设计的心理打击。

若连天黄至亲都选择屈膝投降,那所谓“玉碎不屈”的武士道岂不成笑话?前线士兵难免会质疑:我们在拼死作战,你们皇亲国戚却贪生怕死,这仗打得还有意义吗?

更妙的是,一旦吉川家族得知是川口督史亲手将其刺杀,两家必生嫌隙,甚至结下血仇。

一场内部纷争就此埋下种子。

这些话表面是讲述战况,实则是心理战的一环。

当然,曰军完全可以出来否认,说这是忠工方面的宣传。

但古话说得好: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苏墨只需轻描淡写说出“事实”,无论对方信与不信,搅乱敌方人心的目的已然达成。

吴效瑾合上笔记本,由衷点头:“没想到一场伏击背后,竟藏着这么多曲折隐情……真是令人感慨。”

“这么说来,这次我们能成功伏击曰军第四旅团,也是你根据情报做出的精准判断?”

苏墨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既然山本特工队的目标是我军总部,一旦他们得手,必然会迅速集结主力,妄图围剿我军核心力量。”

“再结合我观察到的一系列动向,基本可以断定第四旅团必然会有大规模调动。

于是我们在他们必经的路线设下埋伏,最终成功将其全歼。”

吴效瑾一边认真记录,一边轻声点头,随即抬起头问道:“苏副团长,这一仗中,咱们一共消灭了多少敌人?”

苏墨语气沉稳地回答:“战后统计,共歼敌五千一百二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