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马格努斯效应。(2 / 2)

阿福、顺溜、水生等人听得聚精会神。

虽然阿福学过基础狙击知识,但那个年代狙击战术才刚刚起步,部队对狙击手的重视有限,相关教学体系也不健全,所以他从未听说过枪镜间距竟也如此关键。

苏墨举起手中的巴雷特狙击步枪,解释道:“它配的是3型高倍光学瞄准镜,别看里面结构简单,其实内部构造极为精密。

而且这个瞄具和枪体之间不是死固定的,可以通过旋钮进行多维度调节,专业上叫‘归零校准’。

一个真正的狙击手,必须综合判断风向、风速、湿度等外部条件,修正弹道偏差;同时准确测算目标距离,再精细调整倍率和俯仰角,才能实现超远距离击杀。

记住,狙击手从来不只是‘打得准’三个字能概括的!明白吗?”

众人齐声回应。

过去幽灵组主要配备九七式和98K,射程较近,只需阿福一人精通即可。

但现在配发了两支巴雷特,就必须全员提升狙击能力。

为了让队员们尽快掌握新装备,苏墨亲自组织了一场针对阿福、顺溜等人的专项训练。

影响远距离射击精度的两大核心因素,一是弹道特性,二是风力干扰。

关于弹道——任何子弹都有质量,在飞行过程中必然受到重力作用,轨迹呈抛物线而非直线。

而这条抛物线的具体形态,则取决于子弹初速、自重、外形设计等多种因素。

倘若一颗子弹速度快、质量大,惯性就强,能更长时间维持接近直线的飞行路径,打得更远也更稳。

相反,若子弹的弹头较重,且初速度偏低,其飞行轨迹便会呈现明显的弧线状。

另一个影响弹道的重要因素,则是风向带来的偏移。

户外环境中,风几乎无处不在。

子弹在空气中穿行,自然难以避免受到气流的作用,从而导致飞行路线发生偏离。

一般来说,子弹质量越大,受风力干扰的程度就越小;反之,轻质弹头则更容易被风吹偏。

苏墨亲自为幽灵小组授课,内容深入浅出,令顺溜、阿福、水生、杨大力等人收获颇丰。

徐一航、徐二航和徐锦川虽身为幽灵小组成员,主要使用弓箭这类冷兵器,但也听得极为专注,毫不松懈。

在这短短两三日间,独立营正紧锣密鼓地整顿队伍,同时继续扩充兵力。

毕竟眼下全营人数刚过千余。

而三个月的期限转瞬即至,仅剩最后两天。

这让苏墨心头沉甸甸的——他始终挂念着李云龙的命运,不知旅长将如何处置此人。

说他没完成任务?可新一团鼎盛时期的确突破了五千人之众。

说他完成了?可到了截止之日,实际兵力却已回落至三千上下。

这中间的分寸极难拿捏,着实令人头疼。

这一日,

苏墨仍在为幽灵小组进行最后一轮狙击训练。

只要今日课程顺利完成,组员们若能真正掌握并理解所授知识,便有望成为一名合格的狙击手。

训练场上,苏墨环视众人,开口道:

“过去两天,我讲了不少狙击相关的专业知识,包括狙击位置的选择、影响命中精度的各种变量等。

这些变量涵盖地球自转偏向、气温、湿度以及空气密度等因素,都会作用于弹道,最终决定是否能够精准击中目标。

今天,我们再补充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马格努斯效应。

要知道,我们的子弹在射出后速度极高,当它高速旋转前进时,如果迎面吹来一阵侧风,那么弹头就会朝着旋转方向与风向构成平面的垂直方向发生偏移,这就是马格努斯效应的本质。

通常情况下,这种效应影响微弱,甚至可以忽略。

但问题在于,子弹飞行过程中本就呈抛物线轨迹,当接近终点时,弹体轴线与运动方向之间会形成一个微小夹角,从而产生一个垂直于飞行方向的力矩,进而引发马格努斯效应。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对瞄准方向做出修正。

若枪管膛线为右旋,应适当向右修正;若是左旋,则需向左调整。”

他在一块小黑板上画图讲解,试图让抽象概念更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