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宋江抉择(1 / 2)

郓城县衙,押司房内。

油灯如豆,映照着宋江略显疲惫的面容。

他正伏案抄录着今日的刑名文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字迹端正严谨,一如他给人的印象——稳妥、周到、仗义疏财,在这郓城县内,上至知县相公,下至贩夫走卒,谁不赞他一声“及时雨”宋押司?

然而,无人知晓,在他那宽厚仁义的表象之下,内心深处却时常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焦躁与不甘。

他宋江,自问有经天纬地之才,满腹韬略,却因出身胥吏,在这县衙之中,终究只是个替人跑腿、抄录文书的“吏”而非“官”。

头顶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坚不可摧的隔板,阻断了他所有的上升之阶。

近日,梁山泊易主,晁盖等人打出“北望”旗号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起层层涟漪。

他私下里与晁盖、吴用皆有交情,深知那伙人绝非池中之物。

这“北望”二字,更是让他心惊肉跳,隐隐感到一种与他所认知的“忠义”相悖的、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力量。

更让他不安的是,最近身边总萦绕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寒意。

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在暗处时刻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有时午夜梦回,会莫名惊醒,心头空落落的,仿佛丢失了某种极其重要的东西,却又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

“宋押司,还未下值呢?”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宋江抬头,见是县衙里一位平日里并不起眼的书办,姓何,为人沉默寡言,此刻却主动与他搭话。

“是何书办啊,还有些文书未处理完。”

宋江挤出惯常的笑容,起身相迎。

“快请进。”

何书办走进来,掩上门,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压低声音道:

“押司可知,东溪村晁保正那边,近来闹出的动静可不小啊。”

宋江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

“哦?小弟近日忙于公务,倒未曾细闻。只听说他们劫了那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与东京蔡太师的生辰纲,如今占了梁山泊,倒也是条出路。”

“何止是出路!”

何书办凑近了些,声音更低。

“他们打出了‘北望’的旗号,立了什么英烈祠、讲武堂,还定了三条铁律,约束部众,俨然是要……咳咳,做一番大事啊!”

他观察着宋江的神色,继续道:

“以小可愚见,晁天王等人虽一时势大,但终究是草莽之辈,难成气候。这‘北望’之说,更是大逆不道,迟早引来朝廷大军征剿,届时玉石俱焚,可惜了押司与他们的交情……”

宋江眉头微蹙,没有接话。

何书办话锋一转:

“不过,若是由一位深明大义、懂得审时度势,且在江湖上、官府中皆有威望之人上山,加以引导,或可令其迷途知返,接受朝廷招安,博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也未可知啊。”

他的目光若有深意地落在宋江身上。

“押司您义薄云天,名动山东,若您肯出面,或许……”

宋江的心猛地一跳。

招安!

青史留名!

这几个字如同重锤,敲击在他内心最深处。

那不就是他潜意识里一直渴望,却又不敢深思的道路吗?

既能摆脱胥吏的卑微身份,又能保全“忠义”之名,还能成就一番功业!

这何书办平日不显山不露水,今日之言,却句句说到了他的痒处。

是巧合,还是……

他压下心头的悸动,缓缓道:

“何书办此言,关系重大,容宋江细细思量。只是,如今晁天王他们势头正盛,恐怕听不进逆耳忠言。”

“事在人为嘛。”

何书办笑了笑,那笑容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有些模糊。

“时机,总会有的。只要押司心中有此念,届时自然会有贵人相助。”

他说完,便拱手告辞,留下宋江一人在房内,心潮起伏。

几乎在何书办离开后不久,另一道身影,如同融入阴影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宋江回家的必经之路上。

正是钱贵。

他受陈稳之命,前来尝试接触宋江,做最后的争取,或至少探明其态度。

“宋押司。”

钱贵的声音平淡,打断了宋江的沉思。

宋江骤然一惊,抬头看见一个陌生的精悍男子拦在路中,心下警惕。

“阁下是?”

“我是谁并不重要。”

钱贵开门见山。

“我只问押司一句,可知那‘北望’二字真意?可知梁山如今所为,并非寻常草寇,而是志在匡扶华夏,抵御外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