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北疆交涉(2 / 2)

“臣与王大人,及石将军(石墩)此前曾议过北疆局势。”

“石将军认为,当以‘示强慑止’为要。”

“可令北疆韩通所部,即刻进入战备,频调兵马,大张旗鼓进行操演,展示我军严整战力与决战之志。”

“同时,陛下可明发上谕,斥责契丹无端要挟,背弃盟约,申明我朝扞卫疆土、保护黎民之坚定立场,措辞务必强硬。”

“但在具体行动上,暂不越境挑衅,不主动攻击。”

“如此,既展现我不惧一战之决心,挫其锐气,又留有回旋余地,避免局势瞬间失控。”

“萧太后是聪明人,见我方准备充分,意志坚定,而南面伪宋牵制已除(他们不知陈稳干预),她权衡利弊,很大概率会选择见好就收,或降低要价。”

陈弘眼中光芒渐亮。

张诚和王茹的策略,与石墩的军事判断相结合,提供了一个介于纯粹退让与直接开战之间的、更具操作性的选择。

这需要极大的定力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好!”

陈弘一拍御案,站起身来,脸上恢复了帝王的果决。

“就依此策!”

“张卿,你即刻草拟上谕,朕要亲自润色,务求字字千钧!”

“王卿,传朕密令与韩通,依计行事,北疆诸军,给朕拿出虎狼之势来!”

“臣,遵旨!”

接下来的数日,北疆气氛陡然紧张。

陈朝边军频繁调动,大规模的实战演习在各处关隘、要道轮番上演。

旌旗蔽日,战鼓震天,骑兵呼啸,步卒如林。

那种森严的军容和昂扬的士气,绝非一支怯战之师所能拥有。

与此同时,陈弘措辞强硬、引经据典痛斥契丹背信弃义的上谕,也以明发邸报的形式,迅速传遍朝野,并毫无疑问地,通过各种渠道,摆在了萧太后的案头。

耶律斜轸依旧每日到行辕催促,但态度明显不似初时那般嚣张。

韩通则严格按照朝廷指令,态度不卑不亢,既坚决拒绝无理要求,又绝不主动挑衅,只是每日请耶律斜轸“观摩”城外大军操演。

消息传回契丹上京。

萧绰(萧太后)看着来自南面的详细军情和陈朝的“讨契丹檄”,沉吟良久。

她确实在试探,也确实需要南朝的物资来缓解国内压力。

但陈朝新君的强硬反应和北边军队展现出的战力,让她有些意外。

“这位小皇帝,倒有几分胆色。”

她轻声道。

“南朝虽经天灾,但根基未损,军心可用。”

“此时若强行南下,即便能胜,也必是惨胜,恐为他人所乘(意指草原其他部族或西面党项)。”

权衡再三,她最终做出了决定。

十日后,耶律斜轸接到了国内新的指令。

他再次来到北疆行辕,脸上的倨傲收敛了许多。

“韩经略,”

他拱了拱手,语气缓和。

“我主承天太后顾念两国邦交,体恤民生艰难,愿稍作退让。”

“新增贸易数量可减为一成半,价格只需降半成。新开榷场之事,容后再议。”

“至于兵卒后撤……亦可暂缓。”

“太后希望,贵国能感受到我朝的诚意,尽快恢复边贸,以解牧民燃眉之急。”

韩通心中长长松了口气,知道朝廷的策略奏效了。

他面上不动声色,沉声道。

“贵国太后既有诚意,我朝自当以诚相待。”

“具体条款,本官需再禀明陛下定夺。”

“但恢复边贸之事,可先行磋商。”

一场看似一触即发的北疆危机,在陈朝展示出足够的实力与决心后,暂时缓和了下来。

消息传回汴京,朝野振奋,陈弘的威望无形中提升了一大截。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那些隐藏在历史阴影中的守护者们知道,这只是一次喘息。

与契丹的博弈,与伪宋和铁鸦军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北线的烽火暂熄,南方的荆棘,仍在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