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场内的气氛也变得微妙起来,双方商贾交易依旧,但都能感觉到那股无形的压力。
遂城节度使府内,与契丹使团的谈判也已展开。
正如石墩所料,耶律挞烈态度强硬,提出的条件颇为苛刻。
陈朝这边的官员则据理力争,双方你来我往,谈判进展缓慢。
耶律挞烈似乎也并不急于达成协议,更像是在观察陈朝官员的反应,以及北疆军镇的动静。
数日后,汴京,皇宫。
御书房内,陈弘看完了北疆送来的紧急奏报,眉头微蹙。
他将奏报递给侍立一旁的张诚(明面上他已“致仕”,但常被陈弘召见问策)。
“张公,你看此事。”
张诚快速浏览一遍,沉吟道。
“陛下,石将军判断,应与实际情况相去不远。”
“萧太后掌权,确需立威,北疆是其首选。”
“然其志恐不止于边境小利,更深层的试探,不可不防。”
陈弘点头。
“朕亦作此想。”
“北疆军备,一向由石……由旧部打理,朕是放心的。”
他差点说出石墩之名,及时收住。
“然契丹若真有意挑起事端,仅凭边军恐不足以震慑。”
他看向张诚。
“张公以为,朝廷该如何应对,方可既显强硬,又不至于落入其圈套,引发大战?”
张诚略一思索,从容应答。
“老臣以为,可双管齐下。”
“其一,陛下可下旨,嘉奖北疆将士恪尽职守,并拨发一批粮饷军械,以示朝廷支持,鼓舞士气;”
“其二,可遣一稳重之臣,持陛下手诏,前往北疆劳军,并‘协助’地方与契丹使团交涉,以示朝廷重视。”
“如此,既彰显陛下关怀将士、重视边防之意,又可借钦差之口,传达朝廷底线,避免地方官员在压力下做出不当让步。”
“至于军事层面,信任边将,由其依势应变即可。”
陈弘听罢,思索片刻,展颜道。
“张公老成谋国,此策甚妥。”
“便依张公所言。”
他当即拟旨,并选定了一位以刚正沉稳着称的老臣前往北疆。
旨意与钦差当日便离京北上。
消息也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隐秘山庄的陈稳手中。
陈稳看完密报,神色平静。
他看向坐在对面的石墩(石墩已从北疆返回)。
“萧绰此举,意料之中。”
“她既已大权独揽,自然不会安于现状。”
“北疆压力,日后恐成常态。”
石墩沉声道。
“君上放心,北疆防线,固若金汤。”
“旧部皆可信赖,必不让契丹越雷池一步。”
陈稳点头。
“我对北疆军务,自是放心。”
“只是,此事恐非孤立。”
他目光投向北方,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那光幕之后。
“铁鸦军主人复刻伪宋,维系剧本,其影响或许并非完全局限在镜像中原之内。”
“契丹的异动,伪宋的‘历史进程’,乃至我朝内部……或许都存在某种我们尚未完全洞察的关联。”
“萧绰此时的强硬,是自身野心驱使,还是受到了某些无形因素的影响?”
石墩闻言,神色一凛。
“君上是担心……”
“只是猜测。”
陈稳摆摆手。
“多事之秋,多思无益,唯有谨慎应对,步步为营。”
“北疆之事,你多费心,与旧部保持联络,但有异动,即刻来报。”
“是!”
石墩肃然应命。
风云已起于北疆,而这波澜,注定将牵动更为广阔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