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王茹巡按(1 / 2)

晨光熹微,一队轻装简从的人马悄然离开了汴梁城。

没有旌旗仪仗,没有鸣锣开道,只有十余骑精干护卫和两辆不起眼的青篷马车。

为首马车中,端坐着新任御史中丞王茹。

她并未穿着繁复的官服,仅是一身素雅的深色襦裙,发髻简单挽起,插着一根普通的玉簪,但眉宇间那份沉静与锐利,却比任何华服都更能彰显其身份。

她此行的任务,是奉旨巡按京畿诸县。

表面上是例行巡查吏治,考察民情;

实则肩负着两项密旨:其一,实地检验新朝政令在基层的推行效果,尤其是陈稳格外关注的劝农、减赋等安抚民心之策;

其二,暗中查访是否有地方官吏与铁鸦军残余势力有所勾结,或借新政推行之机贪腐害民,动摇新朝根基。

马车粼粼,驶出繁华的汴梁,眼前的景象逐渐变得不同。

官道两旁,虽依旧可见战乱留下的残破痕迹,但田野间已然多了许多忙碌的身影。

新颁布的《劝农令》和减免部分苛捐杂税的诏书,显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王茹并未急着进入州县衙门,而是命车队偏离官道,转向一些看起来较为贫瘠的乡村。

她深知,想要了解真实的民情,就不能只看那些被地方官精心准备过的“样板”。

在第一处名为“李家庄”的村落,王茹让护卫远远等候,自己只带着一名扮作随从的书记官,步行入村。

村口几个正在修补农具的老农看到生人,尤其是气质不凡的王茹,都有些局促不安。

“老丈不必惊慌。”

王茹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语气平易近人。

“我们是从汴梁来的行商,路过此地,想讨碗水喝,顺便问问今年的收成可好?”

听闻是行商,老农们稍稍放松了些。

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叹了口气,用粗糙的手指向远处的田地。

“唉,能好吗?

去岁闹兵灾,春耕又误了时辰。

好在……好在朝廷新来了旨意,说是今年秋税可以缓交一部分,官府还贷了些粮种给我们这些实在过不下去的人家。”

他混浊的眼中露出一丝微弱的希望。

“只盼着老天爷赏口饭吃,能让娃娃们熬过这个冬天。”

王茹仔细听着,心中稍慰。

新政确实在落实,虽然效果尚微,但至少给了这些底层百姓一丝喘息之机。

她注意到老者话中提到“官府贷种”,便顺势问道:

“老丈,官府贷种,可还顺利?

有无胥吏借此索要好处,或是强行摊派别的什么东西?”

老者闻言,眼神闪烁了一下,与其他几个老农交换了一个眼色,支吾道:

“还……还算顺利。

都是托了朝廷的福气……”

王茹察言观色,知道必有隐情。

她不动声色,从袖中取出一小串铜钱,塞到老者手中。

“老丈,实不相瞒,我家东主也想做这粮种生意,故而想打听清楚些门道,绝无恶意。”

老者捏着那串沉甸甸的铜钱,犹豫了片刻,终于压低声音道:

“娘子既是诚心问,小老儿就实话说了。

贷种是好事,可经手的那些官爷……唉,雁过拔毛啊。

说是无息贷种,可登记造册要收‘笔墨钱’,量地核产要收‘跑腿费’,最后到手的种子,比官榜上说的,足足少了两成!

还尽是些瘪壳陈粮!

我们……我们也不敢声张,能有点就不错了……”

王茹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

果然如此!

新政虽好,但执行到了基层,却被这些蠹虫扭曲成了盘剥百姓的新工具!

她强压着怒火,又仔细询问了经办胥吏的姓名相貌,以及具体流程,默默记在心中。

离开李家庄,王茹又走访了附近几个村落,情形大同小异。

新政带来的些许恩泽,几乎都被层层盘剥抵消殆尽。

百姓们感激皇帝的同时,对具体办事的胥吏乃至当地官员,怨气却在暗中积累。

随后,王茹才亮明身份,进入了此行的第一站——汴梁以东的附郭县,祥符县。

知县率领县衙一众属官,早已战战兢兢地等在衙门外。

御史中丞代天巡狩,拥有风闻奏事、直达天听之权,足以让他们这些七品芝麻官前程尽毁。

公堂之上,王茹端坐主位,面色平静,先是听取了知县关于推行新政、安抚流民、征收赋税等方面的汇报。

知县说得天花乱坠,数据详实,仿佛祥符县已然是一派政通人和的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