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下午:和谐家园先进社区
最后一个点,放在了城区的一个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社区。这里重点展示的是基层治理创新。社区书记是位热情的大姐,介绍了网格化管理、物业自治、志愿者服务等。
王海对网格化管理很赞赏:“将管理服务下沉到网格,责任到人,效率高,也贴近群众。” 他结合自己县里的情况,与社区书记交流起来。
林风在参观了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驿站后,追问社区书记:“除了行政力量推动,社区内生的社会组织、居民自发参与度如何?改造后,居民的满意度、归属感提升了吗?这种治理模式的长效机制是什么?” 他将问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人”的感受和可持续性。
社区书记感慨地说:“一开始难,现在好多了,居民慢慢形成了共识,参与度高了,感觉社区就像个大家庭。” 林风若有所思。
每晚的复盘与沉淀
连续两天高强度的考察,每晚回到招待所,匆匆吃完晚饭,林风都会雷打不动地组织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内部小结。地点依然是那间小会议室。
与第一天相比,氛围有了微妙的变化。大家发言更加踊跃,讨论也更有深度。林风不再仅仅是倾听和总结,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引导讨论方向。
比如,在讨论合作社时,他会引导大家思考:“这种模式在我们h市,哪些乡镇有条件试点?需要哪些配套政策?”
在讨论旅游村时,他会问:“除了资金,我们更缺的是什么?是专业的运营人才?还是独特的旅游资源挖掘?”
在讨论电商时,他会将问题聚焦:“我们能立刻着手做的是什么?是打造几个有特色的本土网货?还是先打通物流的‘最初一公里’?”
在讨论社区治理时,他会引申:“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江州社区治理中学到什么?”
他的提问,逐渐从“是什么”、“为什么”,转向了“怎么办”、“如何落地”,更加聚焦h市的可操作性,寻找那些“小切口、能见效”的突破点。这种务实的态度,赢得了组员们更多的认同。
团队动态的微妙变化
李东对赵雅雯的献殷勤明显有所收敛。或许是因为连续考察的疲劳,或许是因为意识到在正式场合过分关注女同事影响不好,也或许是被林风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逐渐树立的威信所影响,他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了业务交流中,与江州经济部门的官员探讨合作可能性的热情更高了。
王海对林风的态度缓和了许多。偶尔在考察间隙或复盘会上,他会以长辈的口吻,对林风提出的一些观点表示肯定,或者补充一两点自己的经验之谈,带着提点后辈的意味。这种变化,虽然细微,却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孙伟与林风的交流明显增多。尤其是在电商产业园和讨论数据模型时,两人会有深入的对话。孙伟依然保持着他学者的严谨,但对林风能够迅速抓住问题关键、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似乎开始认可。他会就一些专业问题主动与林风探讨,眼神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同行间的交流意味。
赵雅雯则始终保持着专业、低调的姿态。在考察点,她提问犀利,记录认真;在复盘会上,她发言精炼,直指财政关键;在平时,她与所有人,包括林风,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同事距离,举止得体,言谈有度。只有偶尔在与林风目光不经意交汇时,那瞬间的流转,才泄露出一点点只有彼此才懂的默契和深意。她似乎完全沉浸在调研工作中,将那份私下的情愫隐藏得极好。
两天充实的考察和深入的内部交流,像一场密集的头脑风暴,让整个调研组的思路逐渐清晰,也让林风对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组长”,而是真正开始像一个掌舵者一样,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他山之石”,用于攻琢h市这块“玉”。
他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提问更加精准,总结更加凝练。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和沉稳,在他身上慢慢沉淀下来。他知道,调研已过半,真正的考验——如何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才刚刚开始。
(第15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