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就是普通的工作交流,不涉及任何违规操作。”关键保证。
饭局上,关键巧妙地将林风介绍给那几个部门的朋友。大家年龄相仿,聊起工作发现很多共同话题,之前的误会很快化解。第二天,压着的文件就顺利流转了。
事后,林风向关键道谢。
“谢什么,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关键拍拍他肩膀,“不过说真的,你们体制内有些流程确实该改改了,太影响效率。”
林风苦笑:“改革需要过程。”
“我明白,”关键理解地点头,“所以更需要我们这样的沟通桥梁。”
这件事让林风对关键刮目相看。他不仅商业嗅觉敏锐,处理人际关系也很有方法,而且做事有底线,不触碰红线。
赵雅雯得知后,私下对林风说:“关键这个人可以用,但要注意分寸。商界的人思维活络,既要借力,也要保持距离。”
“我明白,赵处。”林风恭敬应答。
随着项目推进,林风和关键的合作越来越默契。关键经常能给林风提供一些企业视角的建议,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政策落地中的实际问题。而林风的政策解读和流程指导,也让关键的公司少走了很多弯路。
一次项目协调会上,关键提出的几个建议被采纳,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难题。会后,他对林风说:“其实政府和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事情做好。只是有时候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林风深有同感:“是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交流。”
周末,关键约林风去打羽毛球。运动间隙,关键突然说:“林风,说真的,你很优秀,在体制内会有大发展。但也要记得,有时候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林风明白他的意思,笑笑:“我现在只想把工作做好。”
关键不再多说,转移了话题:“对了,下个月我公司团建,要不要一起来?放松一下。”
林风婉拒了,但心里对关键的好感又增一分。这个商人朋友,看似随意,其实很有分寸感。
项目顺利竣工那天,关键给林风发来消息:
「项目成功,有你一半功劳。改天单独请你吃饭,不许推辞。」
林风回复:「是你们做得好,我只是本职工作。」
赵雅雯看到竣工报告,满意地对林风说:“这个项目完成得很漂亮,关键这个人确实有能力。”
“他做事很专业,也守规矩。”林风客观评价。
“嗯,这样的企业家可以长期关注。”赵雅雯若有所思。
晚上回家,林风把项目竣工的好消息告诉苏晓梅。
“你们处最近成绩很突出啊。”苏晓梅看似随意地说,“听说那个旅游公司的老板很能干?”
林风心中一动,自然地带过:“关键这个人确实不错,做事靠谱。”
苏晓梅没再追问,但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
临睡前,林风收到关键的微信:
「兄弟,下周有个行业交流会,来了几个北京的政策专家,有没有兴趣来听听?纯学术交流。」
林风想了想,回复:
「好的,谢谢关键总。」
放下手机,林风陷入沉思。关键的出现,不仅帮他解决了工作难题,更打开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在这个体制内,他需要赵雅雯这样的领路人,也需要关键这样的外界视角。
而关键或许没想到,他此刻的真诚相助,在未来将收获怎样的回报。但这就是关键——做事凭本心,不求 回报,却往往能收获最长久的友谊与合作。
月光透过窗帘洒进卧室,林风看着身边熟睡的苏晓梅,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有了赵雅雯的指导,关键的帮助,他相信自己能在仕途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