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星瞳”的初啼(1 / 2)

新总部园区深处,有一片与其他区域物理隔离的禁区。厚重的气密门后,是恒温恒湿、电磁屏蔽的机房,数以千计基于“长青架构”的特制服务器排列成森然的矩阵,发出低沉而持续的运行嗡鸣。这里,是“星瞳”的孕育之地。

过去的一年多,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沉默与专注。韩立博士带领的团队,几乎与世隔绝,在此进行着一次次算法迭代、模型训练、架构调整。他们走的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基于“长青架构”的特性,重新定义了神经网络的连接与计算方式,试图模仿生物脑的异步、事件驱动与高度并行。

失败是家常便饭。模型无法收敛、训练结果诡异、逻辑链条崩断……每一次挫折都如同冷水泼面。但林长青提供的方向性指引,以及他那超越时代的、对智能本质的模糊直觉,总能在团队陷入僵局时,提供一丝微光。

压力巨大,但无人退缩。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正在创造历史。

这一天,核心研发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巨大的主屏幕上,代表着“星瞳”核心模型的进度条,正缓慢而坚定地走向100%。韩立博士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蜷缩着。几位核心骨干站在他身后,屏息凝神。

林长青和苏雨晴也站在一旁。林长青面色平静,但微微抿紧的唇线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苏雨晴能感觉到他周身萦绕的那种专注的张力。

“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声音干涩地报数。

当进度条终于填满,跳转到“初始化完成,等待交互”的绿色字符时,研发室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死寂。

成功了。“星瞳”的初级版本,完成了首次稳定加载。

接下来是初步测试。首先接入的是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数据流。

屏幕上开始快速滚动代码和数据处理日志。几分钟后,一行清晰的文字提示跳出:

【检测到人力资源模块中,项目A与项目c在特定技能需求上存在高度重叠与资源调度冲突。已生成优化方案,预计可提升整体人力资源利用率12.7%。方案详情已发送至hR主管端口。】

人力资源总监就站在旁边,他立刻查看自己的平板,眼睛瞬间瞪大:“这……这确实是我们正在头疼的问题!它怎么……这么快?”

没等众人反应,“星瞳”再次输出:

【分析近期芯片设计日志,模块b-7的时序收敛过程存在冗余迭代。已标记出三个关键参数调整建议,模拟显示可缩短该模块收敛时间约31%。建议已推送至王工团队。】

正在通过远程连线关注测试的王工,在通讯频道里倒吸一口凉气:“见鬼了!这几个参数我们之前也怀疑过,但一直没敢轻易动,它直接给算出来了?!”

“星瞳”的学习速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所有在场的技术人员感到震撼。它不是简单的模式识别,而是真正触及到了问题背后的逻辑关联,并给出了创造性的优化路径。

初步内部应用测试顺利通过。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自然语言交互。

韩立博士深吸一口气,看向林长青:“林总,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