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帝国的基石(2 / 2)

“好。”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

他没有耽搁,立刻召集了王工和几位核心架构师,召开了最高级别的机密会议。

会议上,当林长青提出要启动完全自主指令集架构研发,并着手构建独立软件生态的构想时,即便是在技术领域见多识广的王工,也倒吸了一口凉气。

“林总,这……这工程太浩大了!指令集是计算机的‘语言’,重新定义一套语言,并且要让全世界的人学会用这套语言来‘说话’(开发软件)……”王工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与凝重,“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和时间的问题!我们……我们现在的资源,撑得住两线作战吗?”一边要优化现有产品,维持市场,一边要投入无底洞般的基础研究。

其他几位架构师也面露难色,这不是畏难,而是基于专业认知的理性判断。

林长青理解他们的顾虑。他双手按在会议桌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每一位核心成员。

“我知道这很难,难如登天。”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三年后,五年后,当我们的‘长青三代’、‘四代’芯片准备与世界顶级产品一较高下时,对方突然以架构授权为由,勒令我们停止销售,或者要求我们交出所有核心代码,我们该怎么办?到那时,我们还有退路吗?”

他描绘的场景让所有人脊背发凉。那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商业逻辑和地缘政治现实的合理推演。

“现在投入,是为未来买一份真正的‘保险’。”林长青继续道,“资源的问题,我来解决。‘长青一代’的利润,以及后续‘长青资本’的运作,会优先向这个项目倾斜。这不仅仅是技术研发,这是‘长青科技’,乃至中国芯片产业,能否真正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死之战!”

他的话语,将项目的意义拔高到了生存与尊严的层面。王工脸上的犹豫逐渐被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然取代。他回想起在“芯海”车间里,一次次流片失败时的绝望,和最终成功时那喜极而涕的激动。那种命运被他人扼住咽喉的感觉,他再也不想体会第二次!

“我干了!”王工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眼神炽热,“妈的,不就是从头定义一套语言吗?老祖宗能造出汉字,我们这帮搞技术的,还能被一套指令集难倒?林总,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其他架构师也被这股气势感染,纷纷表态支持。

看到团队重新凝聚起来的斗志,林长青微微颔首。他迅速做出了部署:“王工,你负责牵头,从现有团队中挑选最顶尖、最有创造力的骨干,成立‘基石’项目组,直接对我负责。项目保密等级为最高。初期阶段,专注于指令集架构的理论设计和可行性验证。”

“明白!”王工郑重点头。

“另外,”林长青看向苏雨晴,“雨晴,你负责协调资源,确保‘基石’项目的资金和后勤保障,同时,开始着手调研和接触国内有潜力的基础软件编译器、操作系统团队。生态建设,必须未雨绸缪。”

“交给我。”苏雨晴言简意赅。

会议结束,众人带着沉重的使命感和沸腾的热血离开。办公室内,只剩下林长青一人。

他再次走到窗边。夜色已然降临,城市的霓虹点亮,勾勒出建筑的轮廓,繁华而充满活力。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长青科技”将进入一个更加隐秘,也更加艰难的攻坚阶段。台前,是“长青一代”芯片的推广和应用;幕后,是一场关乎未来数十年产业命脉的、“深挖洞、广积粮”的漫长征程。

未雨绸缪,方能行稳致远。

他望着窗外无垠的夜空,目光坚定如磐石。这条路注定孤独,但他别无选择,也必须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