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恢复全速运转的轰鸣声,如同“长青科技”强劲而稳定的心跳,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然而,这来之不易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一种新的、截然不同的压力,开始悄然弥漫。
这压力并非来自商场对手的明枪暗箭,也非舆论的喧嚣,它无声,却更显沉重。它来自于几个看似寻常的工作日午后,几辆挂着特殊牌照、没有任何企业标识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长青科技”园区。来访者人数不多,衣着朴素,但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且经过严格纪律淬炼的独特气质。他们的话很少,目光却锐利得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核心。
每一次,都是由林长青亲自接待,会谈地点安排在隔音效果最好、且经过严密电子检测的小会议室。苏雨晴作为核心管理层,也仅能参与部分环节。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些访客关心的焦点,并非“长青科技”目前主打的、已在民用市场掀起波澜的“长青一号”材料,而是更深入、更尖端、也更敏感的技术方向。
他们提出的问题极其专业,甚至有些苛刻,涉及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边界,诸如超高温下的结构稳定性、极限低温下的抗脆裂性、强辐射场中的耐久度等等。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普通工业应用的范畴。
苏雨晴心中隐隐有了猜测,但她恪守本分,没有多问一句,只是更加细致地安排好每一次接待的保密工作和后勤支持,确保万无一失。她看到林长青在与这些人交谈时,眼神中闪烁的不再是应对商业对手时的冷静算计,而是一种遇到真正懂行者的专注,以及一种被触及技术敏感点的兴奋与审慎。
这天傍晚,送走又一批神秘客人后,林长青没有立刻离开会议室。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沉默了很久。夕阳的余晖将他挺拔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光洁的地板上,显得有些孤寂,却又蕴含着难以言喻的力量。
苏雨晴轻轻推门进来,将一杯刚沏好的热茶放在他手边的桌上。她没有打扰他的沉思,只是安静地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一同望着窗外的景色。
“雨晴,”林长青没有回头,声音低沉地开口,“你觉得,一家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苏雨晴微微一怔,思索片刻,谨慎地回答:“理论上,市场和技术就是边界。但对我们而言……”她停顿了一下,看向林长青的侧影,“或许,责任和能力才是真正的边界。”
林长青缓缓转过身,眼中带着赞许,也带着一丝凝重。“说得对。”他走到桌前,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光洁的桌面,“刚才那位,是周教授引荐的。”
周教授,那位北大物理系的泰斗,林长青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之一。由他引荐,来访者的身份已然不言而喻。
“他们带来了一份……‘需求’。”林长青斟酌着用词,从随身携带的加密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没有封面、只有寥寥数页纸的文件,递给了苏雨晴。“看看吧,绝密。”
苏雨晴接过文件,指尖感受到纸张特殊的质感。她深吸一口气,翻开。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冰冷而精确的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她虽然不是材料学专家,但凭借出色的理解能力和这段时间的耳濡目染,她也能看懂这些要求背后代表的含义——这是一种应用于航空航天尖端领域,对强度、韧性、耐极端温度性能要求达到甚至超越当前国际公开最高水平的高性能特种钢!
文件的最后,没有落款,只有一个简洁的代号和一枚庄严的红色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