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尾声被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带走,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苏醒的清新气息。高二的下半学期,在竞赛的喧嚣与保送的余韵中,悄然过半。一个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新绿的嫩叶,在课桌上投下斑驳跳跃的光点。
林长青和苏雨晴并肩坐在学校图书馆靠窗的安静角落。窗外,是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窗内,只有书页翻动的轻微声响和彼此平稳的呼吸。
桌上摊开的,不再是令人绞尽脑汁的竞赛习题,而是两所顶尖学府厚厚的招生简章和专业介绍。北大那本被翻看得更多,页脚已经有了细微的卷曲。
保送的资格如同一个坚实的台阶,让他们得以暂时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抽身,以一种更为从容和前瞻的视角,来审视和规划那条即将铺展在眼前的全新道路。
苏雨晴纤细的手指划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介绍页面,她的目光专注,带着理性的审度。“课程设置很系统,从宏观经济到公司财务,从市场营销到战略管理……感觉很全面。”她抬起头,看向林长青,眼神清亮,“你觉得呢?”
她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早已习惯在重要的抉择上,倾听他的看法。他的视角总是独特而富有洞见。
林长青合上手中关于元培学院交叉学科项目的介绍册,目光落在她指尖停留的地方。他点了点头,语气平和而肯定:“很适合你。你心思缜密,条理清晰,看待问题总能抓住关键,这在管理上是难得的优势。”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未来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懂得如何高效配置资源和统筹规划的人才。”
他的话语里没有任何敷衍,而是基于对她特质的深刻了解所做的判断。这份了解,让苏雨晴心头一暖。
“那你呢?”她将问题轻轻抛回给他,眼中带着一丝好奇和关切,“元培学院……你真的决定了吗?那里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但也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迷茫。”
选择太多,有时比没有选择更令人困扰。
林长青的身体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葱茏的绿意,仿佛要穿透眼前的景象,望向更遥远的未来。他的侧脸在阳光下显得轮廓分明,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
“我需要的,或许正是一片能够自由探索的‘试验田’。”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清晰的路径感,“元培的灵活性,能让我在打下扎实理科基础的同时,有机会去接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甚至法学。这些知识,在未来或许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
他没有提及“星尘物语”,没有提及脑海中那个庞大的商业与科技帝国的构想,但他话语里透露出的,是一种构建复杂系统的野心和对多维知识结构的渴求。
苏雨晴静静地听着。她或许无法完全窥见他内心全部的图景,但她能听懂那份不甘于被单一学科束缚的开拓精神。她看着他沐浴在阳光中的身影,觉得他仿佛天生就该属于更广阔的天地。
“我明白了。”她轻声说,唇角泛起温柔的理解的笑意,“那里确实更适合你。就像……为你量身打造的舞台。”
一种无声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流淌。他们清晰地看到了彼此即将踏上的、不尽相同却又隐隐呼应的道路。一条偏向经世致用的管理之道,一条偏向融会贯通的创造之途。
“不过,”林长青收回目光,重新看向她,眼神变得无比认真,语气也郑重了几分,“无论选择哪条具体的路径,我们最终的目标,似乎是一致的。”
他的目光沉静,却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落在苏雨晴的心上。
苏雨晴的心跳蓦地漏了一拍。她当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那所他们共同选择,名字已被反复提及,承载着无限可能的学府:北京大学。
她迎着他的目光,没有闪躲。清丽的脸上,那抹因春日阳光和内心悸动而产生的红晕,显得更加动人。她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清脆而坚定,如同玉石相击:
“嗯,一致的。”
北京大学。这四个字,此刻不再仅仅是一个名校的符号,而是化为了一个清晰的坐标,一个共同的彼岸。它标志着他们高中生涯奋斗的终点,更象征着一段崭新并肩旅程的起点。
他们将在同一个园子里,汲取不同的养分,朝着各自的方向生长,却又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拥有了共同的根系和仰望的同一片天空。
林长青看着她眼中与自己如出一辙的坚定和期待,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和对未来强烈的憧憬,如同暖流般席卷全身。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名湖的波光,博雅塔的倒影,以及那条他们可以继续并肩行走的、长长的林荫道。
“那么,”他向她伸出手,掌心向上,不是一个冲动的举动,更像是一个郑重的邀约,一个对共同未来的确认,“北京见?”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他摊开的掌心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斑。
苏雨晴看着他的手,微微怔了一下,随即,一抹灿烂如春日繁花的笑容在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没有丝毫犹豫,将自己的手轻轻放入他的掌心。指尖微凉,触碰到的却是他掌心的温热和坚定。
“嗯,”她紧紧回握住他的手,眼眸亮如星辰,声音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和甜美的期待,“北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