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阐述了第二种方法,利用系统整体动量和能量守恒的思路,将几个看似独立的物体运动关联起来,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守恒量,瞬间简化了问题。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原理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许多同学眼中露出了恍然的神色,仿佛堵塞的思路被疏通了。
但林长青并未停止。他顿了顿,粉笔指向示意图中那个移动的平台。
“或者,我们还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思路……”他引入了非惯性系的概念,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了“惯性力”的假想引入如何能将一个动力学问题转化为大家更熟悉的静力学问题。
这一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更大的涟漪!这种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当前的教学大纲,带着一种颠覆性的巧妙!
他一步步推演,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最终,两种方法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而第三种方法,步骤之简洁,答案之直接,令人叹为观止。
当他放下粉笔,平静地看向老师时,教室里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随即,物理老师率先鼓起了掌,眼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惊叹和赞赏!
“精彩!非常精彩!”物理老师的声音带着激动,“林长青同学不仅给出了正确的解答,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展示了多种物理思维的角度,尤其是最后一种引入非惯性系的方法,思路非常巧妙,极具启发性!大家要好好体会这种思维方式!”
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响起,这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真诚和响亮。同学们看着林长青的眼神,充满了敬佩。他不仅聪明,更愿意将自己的思考分享出来,启迪他人。
林长青微微颔首,走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与苏雨晴相遇。
她正看着他,眼神明亮得如同蕴藏着星辰。那目光里,不再是简单的惊讶或欣赏,而是一种由衷的、几乎要满溢出来的敬佩,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为他感到骄傲的神采。
她发现,当他站在讲台旁,沉着自信地解析难题,将复杂的物理世界条分缕析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他身上仿佛有种独特的魅力在熠熠生辉。那是一种专注于智慧本身时,所散发出的、令人心折的光芒。
林长青接收到了她目光中的信息,心中微微一动,回以一个浅淡却温和的笑容。
课堂继续,但某种无形的变化已经发生。
林长青知道,这次课堂上的“顿悟”与分享,不仅巩固了他在师生心目中的“学霸”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在苏雨晴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更深、更清晰的印记。
那是智慧与从容交织出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
(第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