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旋转展示。主体是一个造型流畅、颇具科技感的腕表式终端,哑光深灰色合金材质,看起来低调而不显眼。配套的还有若干薄如蝉翼、几乎透明的高灵敏度生物电传感器贴片,以及一个设计精巧、可贴合额头的轻型增强探测头戴设备。
“这套东西,”‘山魈’的语气带着自豪,“核心功能是放大和精细化你的生物电感知信号,并进行实时数据记录和初步智能分析。理论上,它能将你的有效感知半径提升50%以上,并且可以对扫描到的特定能量特征进行标记、锁定和追踪,算是给你这双‘神眼’配了个高倍镜和记录仪。”
“理论上?”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关键词。
“啊哈,被你听出来了,”‘山魈’挠了挠他乱糟糟的头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没错,理论上是这样。因为这玩意的设计思路有点……嗯,超前。很多参数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实际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尤其是你这种……呃……非标准化的、活体的、还在成长的能力源,现有的标准能量模型可能不完全适用。”
我心中一动,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导师笔记中关于生物电信号放大、滤波以及场强测量的种种猜想,结合我自己在“内视”状态下对能量流动路径和强度的细微体会。一个想法脱口而出:
“‘山魈’先生,关于这个‘感电仪’,我有个初步的想法。现有的生物电探测模型大多基于体表电位差,但我怀疑我的能力感知核心,更多与深层组织电流、神经簇的协同放电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综合‘生物场’的强度与频率变化有关。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调整传感器灵敏度的侧重点和滤波器的通频带,优先捕捉特定低频段和高频段的场强细微波动,而不是单纯依赖常规心电图或脑电图所关注的电势差?”
我顿了顿,组织着语言,试图将那种玄妙的“内视”感受转化为技术参数:“另外,能否在终端加入一个微电流反馈校准模块?我可以尝试在‘内视’状态下,主动输出一丝极其稳定且特征明确的自身生物电信号,用它作为基准,来实时‘校准’整个探测系统的灵敏度和精度,就像……给一个活体传感器做动态‘调音’?”
我一边说,一边在脑海中快速构建着修改方案的细节。
屏幕那头的“山魈”先是愣了一下,嘴巴微微张开,连棒棒糖都忘了舔。
随即,他的眼睛像通了电的灯泡一样越来越亮,猛地一拍大腿(尽管是虚拟影像,但动作幅度十足):“妙啊!太妙了!绕过传统生物电的框架,直接瞄准‘生物场’效应!用使用者自身的标准信号来校准设备……这简直是给人形探测器做‘个性化定标’!‘烛龙’,你真是个天才!你这思路比我们之前闭门造车强太多了!我马上!立刻就修改设计方案!”
他显得异常兴奋,几乎要手舞足蹈起来。
一直静静听着的“玄龟”,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察觉的赞许神色。他看向我,目光中多了一分审视之外的意味,缓缓开口道:“很好。‘烛龙’,你已经开始展现出一名‘九组’成员应有的素质——不仅是能力的运用,更是对能力本身的思考和拓展。”
他的肯定让我心中一暖。
“装备的优化需要时间,”玄龟将话题拉回正轨,“‘山魈’会尽快将初步改进版的‘感电仪’原型送达给你进行实战测试。而在装备到位之前,‘烛龙’,‘夜鹰’,你们有新的任务了。”
他的语气重新变得严肃,墙壁大屏幕上的画面切换,显示出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图和一些模糊的药品图片,标题是两个字——
“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