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稳定运行的微型结构,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在林见清新生的意识中荡开一圈远比之前清晰的涟漪。那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一种确认——确认了她与这片规则环境之间那与生俱来的、深刻的联系。
她不再满足于无意识的触碰和简单的编织。那微型结构稳定运行时散发出的独特“和谐感”,如同最美妙的滋味,让她食髓知味。她开始更加主动、更有目的地去“捕捉”周围环境中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规则弦线,尝试理解它们各自的“属性”,并寻找将它们组合成更复杂、更稳定结构的方法。
这过程如同稚子学步,跌跌撞撞。她尝试将一根散发着微弱热意的规则弦线与一根带着冰寒波动的弦线交织,结果引发了小范围的能量冲突,结构瞬间溃散,反噬的波动让她核心的光芒都黯淡了几分。
她没有气馁,只是将这次“失败”的感受仔细记下。她“感觉”到,那并非纯粹的排斥,而是两种属性未能找到正确的“共鸣点”。
她转向另一片区域,那里有几根振动频率相近、色彩也相似的规则弦线。她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引导、靠近。这一次,过程顺利了许多,几根弦线自然而然地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结构,散发出令人安心的平衡感。
“她在学习……” 磐石织网者的意念带着一丝惊叹,“并非依靠记忆,而是源于本能与环境的交互……这是一种……更加纯粹的理解。”
谐振的声波躯体轻轻波动,传递出赞同的意味:“摒弃了固有的认知框架,直接从规则的根源去感受和塑造。这或许……是‘调律师’本质的回归。”
守护者们不再仅仅是保护,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山岳织网者会故意在她附近梳理出一些蕴含特定规律(如坚固、流动、生长)的规则片段,如同摆放好等待拼搭的积木。刀锋织网者则会模拟出一些极其微弱的、不稳定的规则扰动,考验她即时应对和安抚的能力。
林见清沉浸在这种“学习”与“创造”中。她意识核心的光芒日益凝实,那枚融合了“调和之徽”与“余烬碎片”的核心,其上的纹路似乎也随着她每一次成功的编织而变得更加繁复、深邃。
渐渐地,一些更加清晰的“碎片”开始从她意识深处浮起。
那是在构筑一个涉及能量流转的复杂结构时,她脑海中闪过几个模糊的、穿着类似服饰、笑容温暖的身影,伴随着一种名为“战友”的暖意与随之而来的、尖锐的“失去”之痛。
那是在尝试平息一片剧烈冲突的规则区域时,一段低沉而浩瀚的“悲伤”旋律无意识地从她核心流淌而出,与她曾经在“规则泪滴”中感受到的共鸣如出一辙。
那是在模仿谐振的声波波动去安抚一根躁动的弦线时,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扭曲”自身的决绝与痛苦,让她核心微微颤抖。
这些记忆碎片不再仅仅是模糊的感觉,它们开始带上零星的画面、声音和具体的情感。它们如同被她的规则编织活动所唤醒的沉船,一件件从遗忘的深海被打捞上来。
她依然记不起完整的“林见清”是谁,但她正在一点点拼凑出自己存在的“历史”与“意义”。
这一天,她将目标锁定在远处一片相对独立、规则弦线异常混乱和黯淡的区域。那里散发出的“死寂”与“枯萎”感,与周围新生的环境格格不入,仿佛一片规则层面的“荒漠”。
她本能地觉得不喜,想要改变它。
她尝试引导周围活跃的规则能量注入其中,但能量如同泥牛入海,瞬间被那片“荒漠”吸收、同化,未能激起任何波澜。她又尝试构筑一个坚固的规则框架,想要强行约束和改变那片区域的属性,结果框架在接触的瞬间便被侵蚀、瓦解。
几次尝试均告失败,那片“荒漠”依旧死气沉沉。
林见清没有急躁。她悬浮在那片区域边缘,仔细“感受”着那份独特的“死寂”。她不再试图从外部强加什么,而是将自身的一缕意念,模拟出与那片“荒漠”相近的、低沉的波动,缓缓地、试探性地融入进去。
一瞬间,她“听”到了。
那不是声音,而是无数规则弦线因“意义”被剥夺、失去所有活力与可能性后,发出的、持续不断的、微弱的哀鸣。这是被“寂静”力量深度侵蚀后留下的规则伤疤,是宇宙之骸在这片新生之地投下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