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潜意识猎人 > 第29章 完美共识

第29章 完美共识(1 / 2)

“渡鸦”的警告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棱镜”平台初期发展带来的短暂乐观。“同化协议”、“过于完美的共识”——这些词汇在林见清脑中反复回响,与周屿监测到的那一丝试图构建用户人格图谱的痕迹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潜在的危险轮廓。

“他们想污染水源。”周屿在安全屋的白色写字板上画出一个简易的示意图:代表“棱镜”的开放圆圈,正被数条来自外部的虚线渗透。“不是正面摧毁,而是注入被引导的‘协作’和看似合理的‘改进’,最终让平台偏离初衷,甚至为其所用。”

苏晴看着那些虚线,眉头紧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甄别每一个贡献,判断其背后是否隐藏着引导意图?这几乎不可能!开放和信任是‘棱镜’的基石!”

“所以不能依靠人工审核。”林见清接口道,她走到写字板前,在“棱镜”圆圈内部画了一个小很多的同心圆,“我们需要一个基于平台自身理念的‘免疫系统’——不是封闭,而是赋予社区自我检测和净化异常‘共识’的能力。”

一个基于“棱镜”工具自查、自净的防御机制构想,被提上日程。周屿开始着手设计一套分布式的“共识健康度”评估算法,该算法将监测代码提交、讨论模式、方案采纳过程中的异常协同性,并利用“群体决策模拟器”来预演某些“改进方案”可能导致的长期中心化风险。但这需要时间,而对手不会等待。

几天后,一个名为“蜂群思维优化”的提案,出现在了“棱镜”平台一个重要的技术子板块。

提案者是一群自称来自不同国家、背景各异的开发者,他们使用着新注册的账号。提案内容极其诱人:通过引入一套先进的协同过滤和智能摘要算法,自动整合平台上碎片化的优秀讨论,形成“共识结晶”,并智能推荐给相关用户,极大提升协作效率和知识沉淀速度。

提案逻辑清晰,附带了看似严谨的技术论证和模拟数据,甚至主动提出了开源所有代码并接受审计。立刻获得了大量用户的支持,赞扬其“完美解决了当前信息过载和重复讨论的问题”。

“完美的时机,完美的包装。”周屿监控着提案的热度曲线和支持者的行为模式,眼神冰冷,“支持者的投票和评论行为,在统计上呈现出超出正常范围的同步性。虽然每个个体行为看起来都合理,但宏观上……太整齐了。”

林见清仔细阅读着提案细节,她调用“认知偏误检测器”分析其语言,发现其中大量使用了“必然”、“最优解”、“毫无疑问”等绝对化词汇,并在描述反对可能时,隐含着将其与“落后”、“低效”绑定的倾向。这是一种精致的语言引导。

“启动预演。”她说。

周屿将“蜂群思维优化”提案的核心逻辑输入到加强版的“群体决策模拟器”中。模型开始运行,基于平台现有的用户行为数据,推演引入该方案后的长期演变。

模拟结果令人心惊:短期内,平台效率确实提升,高质量输出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算法掌握了“共识”的定义权和分发渠道,少数不符合其“优化”逻辑的、看似边缘却可能至关重要的异见和探索,被逐渐沉默和边缘化。最终,平台呈现出一种高度同质化、缺乏创新的“伪繁荣”状态——一个被无形之手精心修剪过的“花园”。

“这就是‘同化协议’。”林见清看着模拟结果,倒吸一口凉气,“不是破坏,是驯化。让我们在追求效率的美好愿望中,主动交出了思想的多样性。”

必须阻止它。

但直接否决这个深受欢迎的提案,可能会引发社区分裂,甚至被指责为“专制”和“害怕进步”。

“我们需要一场‘认知驱虫’。”林见清做出了决定。她要以提案反提案,不是攻击,而是教育。

她与周屿、苏晴以及几位核心的、可信赖的开发者连夜协作,起草了一份名为“多样性守护者”的补充协议。该协议不否定协同优化的价值,但提出必须在任何此类算法中嵌入强制性的“多样性保护机制”:例如随机推送非主流观点、设立“异见保护区”、算法决策过程必须透明可审计、定期进行“思想多样性”评估等。

随后,林见清做了一件关键的事情:她没有直接鼓吹自己的方案,而是利用“信息溯源工具”,将“蜂群思维优化”提案中那些绝对化的语言、隐藏的价值判断逐一标记、解析出来,并链接到“认知偏误检测器”和“群体决策模拟器”的预演结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