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轻叹了口气,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看,这一环一环,如同溪水汇成江河。我当初一个微不足道的、救助陌生生命的善念,如同投入水中的一颗小石子,荡开的涟漪,最终却拯救了整个乡梓。石牛前辈,更是将这善念,化作了永恒的守护。”
“我救了石牛,石牛救了全乡。这善念的循环,这由己及人、由小爱到大爱的传递,才是世间最宝贵、最能创造奇迹的‘宝贝’啊!金锄头,不过是这善心感召而来的工具和助力罢了。失去了善心,再好的工具,也毫无用处。”
景川的话语,如同暮鼓晨钟,敲击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头。他们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景川太爷爷一生谦逊,婉拒名利,甘愿在此清贫守护。他守护的,不仅仅是那口灵泉,更是那份源自心底、并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善良与感恩。
“太爷爷,我懂了。” 石崽依偎在景川身边,小声说道,“我们要像您和石牛前辈一样,心存善良,帮助别人。”
景川欣慰地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如同盛开的秋菊。他抬头望着满天绚丽的霞光,仿佛看到了石牛那温和而坚定的眼神。
此后不久,在一个宁静的秋夜,景川安详地在自己的小木屋中与世长辞,无疾而终。他走得十分平静,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了无牵挂的微笑。
他的离世,引起了整个地区的哀悼。人们感念他的恩德与品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云栖山脚下,一个可以望见栖云顶灵泉方向的山坡上。
为了永远铭记这段由善心引发的传奇,铭记石牛的牺牲与景川的守护,经望谷村及周边村落长者共同商议,并报请官府同意,决定将“望谷村”改名为“石牛村”。
不仅如此,村民们还自发集资,请来最好的石匠,在村口景川当年出发进山的地方,精心雕刻了一尊巨大的雕像。
雕像并非景川一人,也非石牛独存。而是塑造了一个年轻的农夫,肩扛着一把锄头(虽未明确雕刻成金色,但其形态与传说相符),正微微侧身,用手轻柔地抚摸着身旁一头雄健青牛的脖颈。那农夫的面容坚毅而善良,目光望向远方的高山;而那青牛,则温顺地低着头,眼神中充满了灵性与亲昵。
这尊雕像,完美地定格了那段善缘开始的瞬间,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善念与回报的循环。
雕像落成之日,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前来观礼,人山人海,香火缭绕。从此,“石牛村”的名字和村口的雕像,便成为了这方土地的象征,也成为了教育后代子孙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生动教材。
岁月悠悠,白云苍狗。
石牛村在灵泉的福泽下,愈发兴旺。而那云栖山顶的灵泉,至今依然在静静地流淌,清冽甘甜,滋润着山下的万亩良田,哺育着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
每当月明星稀,或是晨曦初露,路过村口的人们,总能看到那尊农夫与青牛的雕像,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显得古朴而充满灵性。它无声地屹立在那里,向每一个过往的行人,讲述着那个关于善良、勇气、牺牲与感恩的,永恒的故事。
故事的源头,是一颗小小的善心。
而故事的终点,是福泽绵长,善念永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