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3章 公堂初讼 富户巧辩

第3章 公堂初讼 富户巧辩(2 / 2)

终于,仵作检查到了肋下部位。当那处寸许长的伤口暴露在众人眼前时,黄知县身体微微前倾,凝神细看。连宇忍不住喊道:“大老爷!您看!这就是我哥被杀的证据!”

那伤口边缘整齐,确系刃伤无疑。但正如支秩之前所发现,创口处的皮肉呈现出一种极其不自然的干白色,毫无血色,与周围皮肤的青白倒是颇为接近,若不细看,几乎难以察觉其异常。

仵作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验尸多年,见过各种伤口。生前所受创伤,无论大小,因血液尚在流动,创口必然有血渍浸润,肉质多呈暗红色,周围或有血晕、血癍。而死后造成的损伤,因血脉已停,则创口苍白,无血。眼前这伤口,形态是生前所致(边缘整齐,有生活反应迹象,但仵作当时知识可能无法精确判断细微生活反应),但颜色却完全符合“死后伤”的特征!

这实在太矛盾了!仵作反复查验,甚至用热水、糟醋等物熏洗伤口,那肉色依旧干白。他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这等怪异情形,他从业以来竟是头一次遇到!

“回禀大人,”仵作起身,面带难色,向黄知县汇报,“尸体周身只有肋下这一处刃伤,别无其他明显伤痕。只是……只是这伤口甚是奇特,按其形态,应是利刃所致,但其肉色干白,毫无血荫,按常理……又像是人死之后才造成的。”

“什么?”黄知县一愣,“死后造成的?”

“这……按一般经验而言,确实如此。”仵作不敢把话说死,“但小的才疏学浅,如此矛盾的伤情,实属罕见。”

黄知县也犯了难。他起身亲自走到尸体旁,蹲下仔细察看那道伤口。果然如仵作所言,创口皮肉干瘪发白,别说鲜血,连一丝血丝都看不到。这与他想象中血肉模糊的杀人伤口大相径庭。

公堂之上,俞厥成曾说这伤口可能是连宇、支秩为讹诈而事后伪造。难道……竟被他说中了?黄知县心中天平开始倾斜。

就在这时,那仵作为了解惑,也是为自己脱责,想起一本权威着作,连忙躬身道:“大人,小的记得,宋慈宋提刑所着的《洗冤录》中,似乎对生前死后伤痕之别,有详尽论述。此书乃检验圭臬,或可解惑。可否派人速回县衙,取《洗冤录》来对照查验?”

黄知县闻言,正欲点头。不料,站在一旁的俞厥成忽然上前一步,躬身施礼,语气诚恳地说道:“大人,何必劳烦衙役兄弟再跑一趟?巧得很,小人家中正好藏有一本《洗冤录》。小人平日闲暇,也喜读些杂书,尤其律法、刑名之类,以期知法守法。此书就在书房,小人这就去取来,供大人与仵作先生参考。”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一怔。黄知县更是颇感意外,随即面露喜色:“哦?俞员外家中竟有此书?甚好!速去取来!”

支秩和连宇对视一眼,心中都升起一股强烈的不安。这俞厥成,未免也太“配合”了!他家里怎么偏偏就有这本关键的书?

俞厥成应声退下,不多时,便双手捧着一本线装旧书回来,恭敬地呈给黄知县。书皮上,正是《洗冤录》三个楷体大字。

黄知县接过书,递给仵作:“快!查找相关章节!”

仵作连忙翻找,很快,便找到了论述刃伤鉴别之处。他仔细阅读片刻,脸上露出恍然之色,随即高声诵读起来,声音在寂静的停尸房内格外清晰:

“凡生前刃伤,即有血渍,其所伤处血瘀,四畔创口多血花鲜艳。若死后用刃割伤处,肉色即干白,更无血花。盖以死后血脉不行,是以肉色白也!”

这一段文字,如同重锤,狠狠敲在黄知县的心上,也敲碎了连宇和支秩最后的希望!

书中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生前伤,有血;死后伤,肉色干白!连宗肋下这伤口,正是“肉色干白,更无血花”!与书上描述的“死后用刃割伤”的特征,完全吻合!

黄知县一把夺过《洗冤录》,自己又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无误。他再低头看看连宗的伤口,越看越觉得,这伤口就是书上所说的“死后伤”!

刹那间,他心中所有的疑虑似乎都烟消云散。原来如此!真相竟是这般!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电,射向跪在地上的连宇和支秩,脸色阴沉得可怕。

案件的走向,在这一刻,因为一本《洗冤录》,因为一段被机械理解的条文,发生了根本性的、彻底背离真相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