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石心中凛然,暗道高人果然不凡。他再次将青铜镜之事详细禀明,并从怀中取出那个用厚布紧紧包裹的镜子,双手奉上。
玄清道长接过包裹,并未立刻打开,而是用手指轻轻拂过布面,眉头微蹙。他解开布包,将那面青铜镜托在掌心,仔细端详起来。他的手指拂过镜缘的缠枝莲纹,又轻轻敲了敲镜面,发出沉闷的“叩叩”声,最后,他的目光定格在那颗暗红色的珠子上,久久不语。
静室内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阿石屏住呼吸,紧张地看着道长。
良久,玄清道长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此镜,名为‘锁灵镜’,乃是前朝一位法力高强的术士所炼制,专用于镇压不愿屈服的精怪。镜缘这些纹路,看似莲花,实则是以符文变形而成的‘封灵咒’。而镜背这颗‘血魄珠’,便是整个封印的核心枢纽,汲取被镇者的灵韵,维持封印不灭。”
他抬头看向阿石:“至于镜中所困之物,观其气息纯净中带着一丝妖异,哀而不怨,悲而不戾,当是一位修行有年、已近化形的狐仙。”
“狐仙?!”阿石虽然早有猜测,但得到证实,还是忍不住惊呼出声。
“不错。”道长颔首,“她夜夜叹息、托梦于你,并非有意害你,而是感应到你心性纯良,又身具解救她的机缘,故以此方式苦苦哀求,望你助她脱困。”
阿石愣住了。他原以为镜中是什么凶恶的邪祟,却没想到是一位修行求道的狐仙,而且是因为感应到自己的“善心”才找上自己。一时间,他心中的恐惧消减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同情,有惊讶,也有几分被认可的触动。
“那道长……我该如何救她?”阿石下意识地问道。
玄清道长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语气依旧严肃:“解救之法,确有。但需集齐三样蕴含灵性之物,辅以咒语,于月圆之夜行解封之仪。这三样东西是:其一,聚山中纯净晨露凝结而成的‘玉露’,需每日日出前于灵气充裕之处采集,不可间断,集满一玉瓶(或洁净陶罐)。其二,百年以上老桃树树心之木,‘桃心木’一寸见方即可。桃木虽克邪,但其树心却蕴含生机,可中和封印的死寂之气。其三,未出阁的纯洁少女之‘青丝’一缕,需其心甘情愿赠与,象征人间至纯之念。”
道长顿了顿,加重语气道:“然而,施主需知,破封易,承因果难。你今日救她出来,他日她若行善,功德有你一份;她若为恶,孽债亦会牵连于你。再者,人妖殊途,你需谨守本心,不可生出妄念。你,可要想清楚了。”
阿石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救,可能要承担未知的风险;不救,且不说自己能否摆脱这无休止的困扰,一想到那梦中女子悲伤的哭泣和夜夜哀切的叹息,他就觉得于心不忍。爹娘“行善积德”的教诲言犹在耳,李老栓“镇物”的说法也提醒着他,这狐仙也是被迫害禁锢的一方。
他的内心激烈地斗争着。恐惧告诉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找个没人的地方把镜子埋了算了。但善良的本性却在呐喊,不能见死不救,何况那狐仙是因自己的善念才求助的。
最终,善良战胜了恐惧。他想起梦中那个无助的背影,想起那声声泣血般的叹息,一股勇气从心底涌起。他抬起头,目光变得坚定,对玄清道长说:“道长,我决定了。我要救她。我相信她不是恶类,也愿意承担这份因果。请道长教我解封的咒语和仪轨细节。”
玄清道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似乎要看进他的灵魂深处。良久,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善。心存善念,天必佑之。既然如此,你附耳过来……”
道长将解封所需的清心咒语以及仪式摆放、时辰把握等细节,一一传授给阿石。阿石凝神静记,不敢有丝毫遗漏。
带着玄清道长的嘱托和沉甸甸的责任感,阿石离开了清虚观。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摸了摸怀中那面依旧冰凉的锁灵镜,心中不再全是恐惧,而是多了一份使命感和一丝期待。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已经和这镜中的狐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