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她暗中吩咐李忠和两名绝对忠心的老兵,密切留意那几个来源可疑的仆役,特别是负责部分采买工作的赵三和常在府中传播谣言的仆妇钱婆子的一举一动。
这一日,冯瑶正在书房查看一幅北魏全舆图,兄长冯承借着探亲的名义来访。
冯承在吏部任职,虽官职不高,但消息灵通。屏退左右后,他面带忧色地对冯瑶说:“瑶儿,你在府中可要万事小心。近日朝中有人向陛下递了密折,弹劾赫连将军‘拥兵自重’、‘战事不利,空耗国力’。”
冯瑶心中一沉,面上却不露声色:“可知是何人所为?”
冯承压低声音:“虽无确凿证据,但背后隐约有太尉王靖的影子。王靖与赫连将军素来不睦,且其与柔然……”他话未说尽,但意思已很明显。
王靖!冯瑶眸光一凝。此人乃是朝中重臣,门生故旧遍布,与冯家也因政见不合素有嫌隙。若他在背后捣鬼,那府中这些风波,恐怕也只是冰山一角。他的目的,恐怕不只是针对自己,更是想通过在后方搅乱将军府,影响前线赫连战的心态,甚至为日后扳倒赫连战埋下伏笔。
送走兄长,冯瑶意识到事态严重。必须尽快肃清府内,稳住后方,同时要将京中的情况告知赫连战。
她再次审阅了那些有问题的账目,并结合李忠等人的观察,基本确定了赵三和钱婆子就是内鬼。赵三利用采买之便,虚报价格,中饱私囊,并与外部某些商号有不清不楚的往来;钱婆子则负责散布谣言,挑拨离间。
冯瑶没有打草惊蛇。她设下一计,故意让李忠放出风声,说夫人已查出账目问题,并掌握了关键证据,明日便要彻查严办。
果然,当夜,赵三便鬼鬼祟祟地溜出府去,与一名形迹可疑的商贩在暗巷接头。早已埋伏在旁的老兵当场将其擒获,并从其身上搜出了尚未转移的赃银以及与王靖府中一名管事往来的密信。与此同时,钱婆子也在房中慌乱地焚烧一些字纸时被当场拿住。
人赃并获,冯瑶当即下令,将赵三和钱婆子捆了,关入柴房,严加看管,等候将军发落。其余有牵连的仆役,则根据情节轻重,或遣散,或罚俸,或警告。
府中上下为之震动。谁也没想到,这位平日里看起来温婉柔美的新夫人,动起手来竟如此雷厉风行,手段果决。一时间,所有暗地里的动作都消失了,谣言也戛然而止。众人看向冯瑶的目光,充满了敬畏。
处理完内鬼,冯瑶立刻回到书房,点燃灯烛,铺开信纸。她需要写两封信。
一封是给赫连战的。她用简洁隐晦的语言,说明了府中已肃清内奸,京中一切安好,让他无需挂心。同时,她委婉地提醒他,朝中有人对他不利,需提防后方掣肘,尤其在粮草补给方面,要多留一个心眼。她没有直接提及王靖,但相信赫连战能明白。
另一封则是给父亲冯敬的。她在信中并未提及自己被谣言中伤及府内争斗之事,只以关心国事的口吻,提到近日京城粮价似有波动,恐有奸商囤积居奇,影响民生,甚至可能波及边关军需,建议父亲以司徒身份关注此事,上奏陛下,平抑物价,稳定人心。
她相信,以父亲的敏锐,定能从中嗅出异常,并采取行动。只要朝廷开始调查粮价,王靖及其党羽就很难再在后勤上做手脚。
写完信,她用火漆仔细封好,唤来那名擒获赵三的老兵,郑重交代:“此信关系将军安危,务必亲手交到将军手中。沿途凶险,多加小心。”
老兵感受到夫人的郑重,肃然领命:“夫人放心,属下万死不辞!”
看着老兵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冯瑶走到窗前,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赫连战,我能为你做的,目前只有这些了。望你……旗开得胜,平安归来。
府内的风波暂时平息,但冯瑶知道,与王靖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她,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