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7章 余波未平;汪旦之志;警世遗训(全文完)

第17章 余波未平;汪旦之志;警世遗训(全文完)(2 / 2)

按察使面露不悦,但也不便强求。

回到永淳县后,汪旦更加勤于政事。他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兴修水利,发展农桑;设立义学,教化百姓。特别是对境内寺院,他定期巡查,严防类似宝莲寺的事件重演。

那些想要贿赂他的乡绅,都被他严词拒绝;那些想要说情的关系,都被他挡在门外。他甚至立下家规:凡有送礼说情者,一律不见;凡有公事求助,随时接待。

百姓们更加爱戴这位清官,但也有人笑他太傻:这么不会做官,恐怕一辈子就在知县任上打转了。

果然,三年任满,同期官员大多升迁,只有汪旦平调到他州继续任知县。友人替他抱不平,他却淡然一笑:官不在大,在于为民;禄不在厚,在于心安。

在新的任上,他依然秉公执法,勤政爱民。后来虽然也破获了几起大案,但再没有像宝莲寺案那样轰动。他安于平淡,致力于地方建设,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晚年致仕后,汪旦回到家乡泉州,开办书院,教书育人。他常以宝莲寺案为例,告诫学生:为官者当以民为本,执法者当以公为先。切不可徇私枉法,辜负朝廷,辜负百姓。

他的学生中后来出了不少好官,都将汪公遗训牢记心中。

汪旦死后,当地百姓自发为他立祠祭祀。祠中匾额上书清正廉明四个大字,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宝莲寺案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却从未停止。此案不仅暴露了佛门中的败类,更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虚伪。

那些道貌岸然的僧人,打着佛祖的旗号,行着禽兽的勾当;那些虔诚拜佛的善信,被贪欲蒙蔽双眼,看不透其中的骗局;那些食朝廷俸禄的官员,为了一己私利,包庇纵容罪恶。

更可悲的是那些受害的妇女。她们怀着最虔诚的希望,却遭到最肮脏的玷污;她们祈求子嗣延续香火,却不知自己成了别人泄欲的工具;她们甚至为生下而自豪,殊不知那是罪恶的结晶。

此案警示世人:不可盲信神佛,不可贪图捷径,不可迷失本心。真正的福报来自积善行德,来自勤勉努力,来自坚守人伦纲常。

同时也警示为官者:权力来自百姓,当用于百姓;执法贵在公正,不容徇私舞弊;监督必须严格,不可流于形式。

宝莲寺遗址上的石碑,历经风雨,字迹渐渐模糊。但过往行人仍然会在碑前驻足,读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引以为戒。

偶尔还有愚昧的百姓在遗址偷偷烧香,祈求送子灵验,被后人嘲笑不已。可见破除迷信之路,依然漫长。

汪旦的后人将他的办案经历整理成书,名为《宝莲寺案记》,详细记录此案始末。书中最后写道:佛本善心,人自污之;法本公正,人自曲之。故善恶不在佛,而在人心;是非不在法,而在人情。愿后人以此为鉴,正心明性,守正不阿。

这段历史教训,永远值得铭记。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