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观北宋农艺(2 / 2)

几日后,肖雯雯决定带刘破虏去汴京城的市集 —— 那里不仅是北宋手工业的集中地,也是市井交易最活跃的地方,正好能完成手工业与市井生活的观测任务。

清晨,两人推着货郎车,沿着汴河官道往汴京城走。官道上很热闹,有骑着马的官员、挑着货担的商贩、赶着牛车的农夫,还有不少牵着骆驼的胡商,显然是从西域来的。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终于看到了汴京城的城墙 —— 城墙高大雄伟,由青砖砌成,城楼上悬挂着 “汴梁” 二字的匾额。城门口有官差检查行人的路引,肖雯雯早有准备,从布囊里拿出时空管理局伪造的路引,顺利进了城。

汴京城内更是繁华。主街宽约二十步,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布幌上写着 “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笔墨纸砚” 等字样,还有不少小贩在街边摆摊,叫卖声此起彼伏:“新鲜的樱桃,刚从江南运来的!”“糖画糖人,好看又好吃!”“算卦看相,不准不要钱!”

肖雯雯推着货郎车,带着刘破虏先去了 “织锦巷”—— 这里是汴京城最有名的纺织手工业聚集地。巷子里有十几家织锦铺,每家铺子里都有几台织机,织工们坐在织机前,手指灵活地穿梭着丝线,织出精美的花纹。

走进一家最大的织锦铺,铺主连忙迎上来:“姑娘是来买织锦的?我们这有最新的‘蜀锦’‘吴绫’,还有西域来的‘胡锦’,您看看喜欢哪种?”

肖雯雯笑着摇头:“我是来看看织机的,听说你们家的织机最先进,想见识见识。”

铺主见她不是来买东西的,却也不恼,指着一台织机说:“姑娘真是有眼光!这是我们去年从苏州请来的匠人改良的‘花楼织机’,上面的花楼能提花,比以前的织机快了一倍!”

肖雯雯凑近织机,仔细观察 —— 花楼织机高达两丈,上面有一个木架,织工站在木架上,通过拉动不同颜色的丝线,在锦缎上织出花纹;下织机的结构,又问道:“这织锦的丝线都是从哪里来的?染色用的颜料呢?”

“丝线有江南来的蚕丝,也有西域来的羊毛线;颜料都是天然的,红色用红花,蓝色用蓝草,黄色用栀子,染出来的颜色又鲜亮又不容易褪色。” 铺主滔滔不绝地介绍,“我们这织锦不仅在京城卖得好,还能通过汴河漕运,卖到江南、蜀地,甚至西域呢!”

离开织锦巷,两人又去了 “铁匠街”。铁匠铺里火光冲天,铁匠们光着膀子,挥舞着铁锤,“叮叮当当” 地打造铁器。有打造农具的,有打造兵器的,还有打造日常用具的,如铁锅、菜刀、剪刀等。

刘破虏站在铁匠铺外,看得目不转睛 —— 他以前在渡口见过船工用的铁锚,却从没见过铁器是怎么打造的。一个铁匠见他看得认真,笑着递过一把刚打好的小锄头:“小子,要不要试试?这锄头是给农夫挖地用的,刚打好,还热乎着呢。”

刘破虏接过小锄头,入手沉甸甸的,锄头的刃口很锋利。他试着挥了挥,心里满是欢喜:“肖姐姐,这锄头真好看!要是农夫们用这个锄头种地,肯定很省力!”

肖雯雯笑着点头,对铁匠说:“师傅的手艺真好,这锄头打造得又结实又锋利。不知打造这样一把锄头,要多少工钱?多久能打好?”

铁匠擦了擦汗,说:“打造一把锄头要两文钱,要是加急,一天就能打好;要是不急,三天再来,我会更精细的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