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致赴边关巡视的奏请,很快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圣旨下达,朝野皆知安王殿下心系边关,不避艰险,赞誉之声有之,暗中揣测者亦有之。
临行前夜,萧景致将王府护卫统领、账房总管、内外院大管事等一干核心人员召集至书房,当着苏碗的面,肃然下令:“本王离京期间,王府一应事务,无论大小,皆由王妃决断。尔等需尽心辅佐,听从号令,若有阳奉阴违、怠慢疏忽者,王妃有权先行处置,待本王回京后,定严惩不贷!”
“奴才(属下)遵命!”众人齐声应道,神色凛然。经此前中馈整顿和朝堂风波,无人再敢小觑这位年轻王妃的手段。
萧景致又单独与苏碗交代了许久,将他在朝中部分可信之人、需要注意的官员名单、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联络方式,一一告知。
次日,安王仪仗离京,奔赴西北。苏碗送至城外长亭,看着那渐行渐远的旌旗,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与担忧,面上却始终保持着从容与镇定。她是安王妃,此刻的她,代表着他,代表着安王府的体面与力量。
回到王府,苏碗立刻进入了状态。她先是重新调整了王府的护卫班次,加强了夜间巡逻和各处门户的看守。接着,召见各位管事,明确了王爷离京期间的各项规矩,要求事无巨细,每日汇总至清晖院由她过目。
对于苏记,她也做出了相应安排。信州本部由金老农、娟子等人按既定章程运营;京城“豆妃阁”及各地分号,由陈明总揽,但所有重要决策及大额资金调动,需向她报备;西北商队则全力配合安王与沈先生在边关的行动。
与此同时,她并未中断与京城各府命妇的往来。赏花、品茶、听戏……在各种社交场合,她言谈得体,神态自若,仿佛萧景致只是寻常出差,安王府一切如常。这份沉稳,有效地稳定了外界对安王府的观感,也麻痹了潜在的敌人。
然而,暗地里的较量从未停止。都察院刘御史等人虽暂时偃旗息鼓,但苏碗通过永嘉郡主等渠道得知,他们仍在暗中串联,似乎在等待什么。而那位致仕的老翰林,更是深居简出,如同蛰伏的毒蛇。
这日,苏碗正在核对王府田庄的秋收账目,石猛悄无声息地出现,递上一张小纸条:“王妃,我们的人发现,老翰林府上的管家,近日与一个乌斯国商人模样的生面孔有过接触,地点在城西一家胡商酒馆。”
苏碗眼神一凝。果然,京城的线也没断!老贼还在与乌斯国联系!
“盯紧他们,查清那个乌斯商人的落脚点和目的。但切记,不要打草惊蛇。”苏碗低声吩咐。
“是!”石猛领命退下。
苏碗放下账册,走到窗边,望向西北方向。王爷,你在边关引蛇出洞,我在京城,也要帮你盯紧这老巢里的毒蛇。无论明枪暗箭,我们夫妻,一同接着。
王府的重担,她已稳稳挑起。豆香萦绕中,安王妃的目光,锐利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