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玄龄,克明!吏部考功司要尽快完成对这些人才的铨选! 根据其科考成绩、特长籍贯,尽快拟定授官职位! 地方州县的佐贰官、技术官、学堂博士,乃至朝廷各寺监的底层吏员,都要优先从这批新科进士中选拔填补! 让他们尽快上任,一展所长!”
“臣等遵旨!”房玄龄和杜如晦躬身领命,脸上也满是干劲。
李世民又看向李靖和侯君集:“药师, 兵部也要抓紧!这一千七百多名武进士,是我大唐军队未来的脊梁! 要好好安排,下到各卫、各折冲府去,从基层武官做起,严格磨练! 朕要看到他们将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末将领旨!”李靖抱拳应诺,眼中充满了对新鲜血液的期待。
安排完这些,李世民的目光,终于落在了秦杨身上。他的笑容微微收敛,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感激,有赞赏,更有…浓浓的不舍。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语气变得温和甚至带着一丝商量的意味:“秦杨啊…”
“嗯?陛下有啥吩咐?”秦杨放下报纸,坐直了些。
李世民斟酌着词语,缓缓道:“此次新科举,能如此顺利、高效、公正地完成,你龙首原…功不可没! 尤其是…你借调给朕的那一百二十余名红棍干吏。”
他叹了口气,语气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他们在户部、刑部、工部、兵部…在这一个多月的‘临时借调’期间, 表现之优异,效率之高超,作风之强悍… 真是让朕和诸位爱卿,都…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啊!”
房玄龄也忍不住点头附和:“确实如此。 算盘李核验账目之快、之准,令人瞠目。铁头审理积案之雷厉风行,更是让刑部上下为之震动。”
杜如晦道:“还有在工部协理的几位红棍工匠,对工程进度、物料核算的掌控,远超寻常胥吏。”
李靖也难得地开口称赞:“兵部借调的那几位,于武举筹备、军械统计方面,亦是井井有条,效率惊人。”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竟全是褒奖之词。
李世民看着秦杨,脸上露出苦笑:“秦杨啊…你看… 如今朝廷各衙门,刚刚经历了大换血,新人尚未完全熟悉政务,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 朕…实在是舍不得放他们回去啊…”
他几乎是用一种近乎“耍赖”的语气说道:“要不…你再借给朕一段时间? 半年!不,三个月也行!朕给他们发双俸!不!三俸!”
殿内众臣都屏息看向秦杨。他们都清楚,陛下这是真的爱才心切,舍不得那些能干的“临时工”了。
秦杨听完,嘿嘿一笑,站起身来。
他走到御案前,对着李世民拱了拱手,语气依旧带着那份混不吝,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陛下,您这话说的…可就有点不地道了哈!”
“咱们当初可是说好的!”他伸出三根手指,“临时借用,科举完毕,即刻归还! 这可是板上钉钉的约定!”
他环视了一圈众臣,笑容收敛,正色道:“陛下,诸位大人。 你们稀罕我那些兄弟,我秦杨脸上有光!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龙首原,才是他们的根! 那边一摊子事,离不开他们!新工坊要投产,新项目要研发,新的流水线要调试… 哪一样都耽搁不起!”
他看向李世民,眼神锐利:“陛下,您如今有了这四千多新科进士, 里面能算会写的、懂工懂农的、能打能杀的人才,要多少有多少! 您该做的,是好好打磨、使用这些新人! 而不是老是惦记着我龙首原锅里那几块肉啊!”
“再说了,”秦杨忽然又咧嘴一笑,带着几分狡黠,“老是靠我龙首原的人给您输血, 朝廷自己的衙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立起来? 您总不能指望我秦杨帮您管一辈子账、审一辈子案子吧?那您这大唐皇帝当得,也忒省心了点!哈哈哈!”
这番话,说得可谓是大胆至极,甚至有些“犯上”,但却句句在理,戳中要害!
李世民被他说得老脸一红,又是尴尬又是无奈,最终只能苦笑着指着秦杨:“你呀你… 你这张破嘴!… 罢了罢了!”
他重重叹了口气,挥了挥手,语气中充满了无比的惋惜和肉痛:“还!还给你! 朕… 一言九鼎! 说还就还!明日…就让吏部给他们办交接…”
说完,他仿佛被抽走了什么心爱之物一般,整个人都蔫了几分,瘫坐在龙椅上,有气无力地嘟囔了一句:
“…就是…太他娘的舍不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