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筑城拓土(2 / 2)

产业园旁边,建设了大规模的“安居小区”。这里以多层住宅为主,户型方正,价格亲民,专门面向普通工薪阶层和工厂职工。

何雨阳坚持“配套先行”,小区内建设了幼儿园、小学、菜市场、运动场,甚至规划了公交站点,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当时有职工感慨:“在陈先生的工厂上班,住陈先生盖的房子,孩子能在小区里上学,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五环地块远离市区,何雨阳将其打造为“工业+物流”核心区。

这里建设了大型的机械制造厂、汽车零部件厂、食品加工厂,承接了科创集团的中低端生产环节,同时为北平的其他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工厂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废气净化设备,避免了环境污染,这在当时的工业建设中极为罕见。

为了打通物流通道,何雨阳在五环建设了“华北物流中心”,修建了大型仓库、集装箱码头(连接京杭大运河)和货运站,配备了从日本进口的叉车、起重机等设备,实现了“货物仓储、运输、配送”一体化。

物流中心不仅服务于科创集团的产业,还对外开放,为北平的外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北平的物流效率。

六环地块当时还是一片农田,何雨阳没有急于开发,而是进行了初步的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规划,预留了地铁线路,高速公路接口和产业用地。

他对团队说:“六环的价值,要在几十年后才能体现。我们现在做好规划,未来这里会成为北平的新兴城区,承接高科技产业和高端人才。”

建设过程中,何雨阳始终坚守“质量第一”的原则。他亲自带队检查工地,要求施工队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不允许偷工减料。

有一次,他发现某工地的钢筋规格不达标,当场下令拆除重建,并处以重罚:“我们盖的房子、建的工厂,要能住一百年、用一百年,不能辜负这100年的租期,更不能辜负老百姓的信任。”

短短两年时间,三环的科创中心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北平的新地标;四环的电子产业园机器轰鸣,安居小区人声鼎沸;五环的物流中心车水马龙,工厂生产如火如荼。

何雨阳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北平的城市面貌,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建材、物流、服务等行业都因此受益,为北平的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何雨柱的酒楼生意越来越火,看着大哥盖起的一栋栋大厦、一座座工厂,由衷地赞叹:“大哥,你这眼光,真是绝了!现在三环的地,价格已经涨了十倍都不止,你这100年的租赁合同,简直是捡了个大便宜!”

何雨阳笑着摇头:“不是捡便宜,是看清了未来。做生意要懂得布局,尤其是土地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提前占住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科创中心大厦的顶层,何雨阳俯瞰着脚下正在崛起的城市,眼神坚定。他知道,这些大厦、工厂、住宅,不仅是他商业帝国的根基,更是他留给这片故土的财富。

100年的租赁合同,承载着他对未来的预判,也承载着他对家国的深情。他要让这些建筑,见证北平的繁华,见证中国的崛起,更见证何家三代人,与这片土地共生共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