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羊城,骄阳似火,珠江两岸的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声日夜不息,改革开放的热潮如同这盛夏的气温,节节攀升。
何卫国刚处理完一批外资企业的落地手续,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望着窗外尘土飞扬的开发区,心里既充满干劲,又带着几分压力。
招商引资初见成效,但如何让羊城的经济持续发力,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是他当下最棘手的难题。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秘书递进来一个厚重的黑色公文包,语气带着几分好奇:“何副市长,香港科创集团的助理刚送来的,说是陈阳先生特意交代,务必亲手交给您。”
“陈阳先生?”何卫国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这是父亲在香港的化名。
他连忙接过公文包,指尖触到包身的质感,心里泛起一阵暖流。
自从到羊城任职,父亲虽未亲自前来,却时常通过隐秘渠道给他传递消息,提醒他注意政策风向、规避投资风险,如今送来的这个公文包,想必藏着父亲的心意。
送走秘书,何卫国迫不及待地打开公文包。里面没有贵重物品,只有一叠厚厚的打印文件,封面赫然写着《羊城经济发展十年规划(1979-1988)》,落款处是“陈阳 谨呈”。他拿起文件,指尖微微发颤,一页页仔细翻阅起来。
起初,他只是带着几分期待阅读,可越往后看,内心的震撼就越强烈,到最后,他几乎是屏住呼吸,目光死死盯着纸面,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
这份计划长达百页,内容详实得令人难以置信。
开篇便精准预判了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羊城的区位优势、产业短板和政策机遇,提出“以电子产业为核心,以地产开发为支撑,以物流贸易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根基”的四维发展战略,每一个论点都有数据支撑,每一个规划都贴合羊城的实际情况。
在电子产业板块,父亲不仅规划了建立“羊城电子产业园”,还列出了具体的招商引资清单。
涵盖了半导体、家电制造、电子元器件等多个领域,甚至精准指出了哪些欧美、日本企业有外迁意愿,哪些技术适合引入羊城落地。
更让他震惊的是,计划中详细描述了未来十年电子产业的技术迭代方向,从集成电路到微型计算机,从数字家电到通信设备,这些在1978年还属于前沿科技的概念,父亲却已经给出了清晰的落地路径,甚至连产业园的布局、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地产开发板块,父亲的眼光同样超越时代。
计划中圈定了未来羊城的核心商圈和住宅区,提出“先建基础设施,再搞地产开发”的理念,建议优先修建连接开发区与市区的快速公路、打通珠江航运通道,同时规划了廉租房、商品房、高端写字楼的合理配比,既考虑了企业发展需求,也兼顾了民生保障。
何卫国看着计划中标注的地块,正是如今被视为偏远郊区、却在父亲笔下成为未来核心的区域,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敬佩——父亲的远见,远比他想象的更为深远。
物流贸易板块,父亲提出“依托珠江航道,打造华南物流枢纽”的构想,建议建设现代化集装箱码头,开通羊城至香港、澳门的跨境物流专线,同时搭建国际贸易平台,吸引全球采购商入驻。
计划中甚至详细规划了物流园区的功能分区、海关监管模式,连如何利用香港的国际贸易资源带动羊城发展,都给出了具体的合作方案。
人才培养板块,更是体现了父亲的长远考量。
计划建议与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在羊城设立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培养电子、物流、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同时推出人才引进政策,为外地专家、技术人才提供住房、薪资等优惠,解决企业“招工难、留才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