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我名陈阳(1 / 2)

渔船靠岸时,香港的晨雾还未散尽,维多利亚港的水面泛着朦胧的微光。

何雨阳踩着码头湿漉漉的石板路,望着眼前与北京截然不同的景象。

错落的高楼刺破晨雾,街头已有行人匆匆走过,粤语、英语夹杂着零星的普通话在耳边回响,商铺的招牌花花绿绿,透着一股鲜活的烟火气与繁华感,与北京的压抑沉寂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他没敢多停留,按照之前约定的联系方式,找到了父亲何大清早年在香港的老部下赵叔。

赵叔已是满头华发,却依旧精神矍铄,见到何雨阳时,握着他的手感慨万千:“雨阳贤侄,总算把你盼来了!你父亲当年对我有知遇之恩,你的事,我一定办妥!”

改名是早就盘算好的——何雨阳这个名字在北京牵扯太多,无论是军区大院的背景,还是之前帮助过的人,都可能成为隐患。

“赵叔,往后我就叫陈阳。”他语气坚定,“低调为上,现在不想再和过去有太多牵扯。”赵叔点点头,了然地说:“明白,乱世之中,隐姓埋名是万全之策。”

办理户口的过程比预想中顺利。

赵叔在香港人脉颇广,借着早年积累的声望,很快帮陈阳提交了相关材料,又托人打点了入境事务处的关系。

几天后,当陈阳拿到那张印着“陈阳”二字的身份证时,指尖微微发颤。

这张小小的卡片,不仅是他在香港的合法身份,更是他与过去彻底切割、开启新生的凭证。

拿到身份证的当天下午,陈阳便迫不及待地走出了赵叔安排的临时住处,一头扎进了港岛的街巷里。

他穿着一身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灰色夹克,戴着旧帽子,依旧保持着在北京养成的低调习惯,却难掩眼底的好奇与审慎。

他先去了旺角——这里是香港最热闹的商业区之一,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成衣店、电器行、杂货铺一家挨着一家,橱窗里摆满了内地罕见的商品:崭新的收音机、款式新颖的手表、包装精致的罐头。

小贩们推着推车沿街叫卖,鱼蛋、菠萝油的香气扑鼻而来,行人摩肩接踵,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为生活奔波的忙碌,却没有北京街头那种挥之不去的惶恐。

陈阳找了个路边的茶档坐下,点了一杯奶茶和一份菠萝油。

茶档老板是个健谈的中年人,操着一口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见陈阳像是新来的,便主动搭话:“先生是刚从内地来?看你面生得很。”陈阳没有否认,只是笑着点头:“是啊,第一次来香港,想多看看。”

老板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着:“香港这地方,别看小,机会多着呢!最近好多工厂都在招人,电子厂、制衣厂,只要肯吃苦,就能赚到钱。不过竞争也激烈,干什么都得抢着来!”

他还告诉陈阳,香港现在经济越来越旺,外贸生意做得红火,不少人靠做进出口贸易发了财,“要是有手艺、有门路,在这里站稳脚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