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谈判在和平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双方签署协议,划定边界,一场剑拔弩张的边境危机终于尘埃落定。
消息传到前线,将士们欢呼雀跃,藏南的雪域高原上,飘扬的八一军旗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何大清站在谈判现场,脸上没有过多的喜悦,只有如释重负的沉静。
他知道,谈判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守住来之不易的和平,才是更重要的使命。
谈判结束的第二天,中央的命令就通过保密电话传到了何大清手中:“何大清同志,经中央研究决定,任命你继续留守边境,率部驻军一年,负责边境防务,防范印度方面违约挑衅,确保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
“请中央放心,保证完成戍边任务!”何大清立正敬礼,语气坚定如初。
挂了电话,他立刻召开军事会议,部署驻军期间的各项工作。
何大清亲自带队勘察边境线,根据地形特点,重新规划防御工事:在险要山口增设哨所,配备高倍望远镜和通讯设备;在河谷地带挖掘战壕,构建交叉火力网。
在公路沿线设置检查站,严格排查过往人员和车辆,防止印军渗透。
“防线就是生命线,哪怕是一尺一寸的土地,都要守住!”他要求各部队实行24小时轮岗制,确保任何异常情况都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
驻军期间,何大清没有放松部队训练。
他结合高原作战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士兵们顶着寒风进行五公里负重行军,锤炼体能。
上午开展射击、格斗、战术配合训练,提升实战能力;下午学习高原生存技巧和边境法规,做到既能打仗,又能依法处置边境事务。
何大清常说:“和平是打出来的,只有时刻保持战斗力,敌人才不敢轻举妄动。”
他还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模拟印军挑衅场景,让部队在演练中查漏补缺,保持临战状态。
何大清深知,戍边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
他下令部队主动帮助藏族同胞恢复生产:派出士兵协助修建灌溉水渠,解决农田缺水问题;动用农场兑换的物资,为百姓送去种子、农具和粮食;组织医疗队深入村寨,为群众看病送药,普及健康知识。
藏族同胞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持驻军:自发为哨所送水送粮,为士兵们缝制御寒衣物,充当边境向导,成为解放军戍边的“编外力量”。
军民鱼水情深,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肉长城”。
为解决驻军的后勤难题,何大清再次动用100级农场的优势:持续兑换高热量口粮、御寒物资和医疗用品,确保士兵们吃饱穿暖、伤病有治;协调后方运输部队,打通多条补给通道,每月定期运送物资,让前线的补给线始终畅通。
他还在驻地附近开垦荒地,组织士兵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实现部分物资自给自足,减轻后方补给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