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临危授命(2 / 2)

何大清在后勤会议上严令,“宁可多备十倍物资,也不能让一个士兵饿着、冻着、缺氧着打仗!”他还特意安排了二十辆军用卡车,专门运输氧气瓶和药品,确保每个阵地都有充足的医疗保障。

针对印度军队“战线拉得过长、据点分散、后勤脆弱”的弱点,何大清制定了“穿插分割、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

他将部队分为三路:东路部队佯攻,吸引印度主力注意力;西路部队迂回包抄,切断其后方补给线;中路部队作为尖刀,直插印度军队的指挥中枢和关键据点。

“印度人以为我们会正面硬拼,我们偏要绕到他们背后。”何大清在地图上用红笔勾勒出穿插路线,“高原地形复杂,他们的重装备派不上用场,我们的轻步兵正好发挥优势。先断了他们的粮道和通讯,再逐个清理据点,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不战自乱。”

他还特别强调“精准打击”:“优先摧毁他们的电台、运输车和弹药库,尽量俘虏士兵,减少不必要的伤亡,防止国际对我们污蔑。我们是正义之师,既要打赢战争,也要赢得民心。”

部队集结后,何大清没有急于开拔,而是在青海格尔木设立了临时训练基地,让士兵们进行为期一周的高原适应性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缺氧环境下的体能训练、山地负重行军、野外生存技巧和抗寒训练。

他亲自到训练基地视察,看到有士兵出现高原反应,立刻命令医疗小组跟进。

看到士兵们在雪地里练习射击,他拿起一把步枪,示范道:“高原风大,瞄准要比平时偏左半格,呼吸要平稳,扣扳机要快、准、狠。”多年的作战经验,让他的每一个指导都精准实用。

出征前一天,何大清回到了军区大院的家。“路上小心,照顾好自己。”吕清心的声音带着哽咽,却没有过多的挽留。

何雨阳和何雨柱也赶了回来。

何雨阳递上一把他特意让人打造的军工铲:“爹,高原地形复杂,这能防身,也能用来开路。”

何雨柱则红着眼眶:“爹,您一定要平安回来,我还等着给您做红烧肉呢!”

何大清看着妻儿,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拍了拍两个儿子的肩:“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们了。照顾好你娘,照顾好家人,也要多帮衬院里的街坊。边境稳定了,咱们才能安心过日子。”

第二天清晨,朝阳升起在雪域高原的方向。

何大清身着笔挺的军装,戴着军帽,站在集结的部队前。

士兵们整齐列队,眼神坚定,胸前的八一军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同志们!”何大清的声音洪亮,穿透了清晨的薄雾,“印度侵略者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我们身后是祖国的山河,是亿万同胞的期盼!今天,我们出征,不是为了侵略,是为了保卫家园!我向大家保证,只要我何大清在,就绝不会让一寸国土流失,绝不会让一个战友白白牺牲!”

“保卫祖国!誓死不退!”士兵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回荡在天地间。

何大清翻身上马,抽出腰间的指挥刀,指向西南方向:“出发!”

马蹄声、车轮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雪域高原进发。

何大清骑在马背上,回头望了一眼北平的方向,眼神里满是决绝与牵挂。

他知道,前方是恶劣的环境、狡猾的敌人,但他更知道,身后是强大的祖国和期盼和平的人民。

这场仗,他必须赢,而且要赢得漂亮,赢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中国军人的铁血担当,无人能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