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马德山住进了四合院,又听说他为人和善,贾东旭鼓起勇气,提着两斤水果,找到了马德山的屋门口。
“马师傅,我叫贾东旭,也是轧钢厂的,想拜您为师,跟您学钳工手艺。”
贾东旭低着头,有点局促,“我知道我基础差,但我能吃苦,您让我干啥我就干啥,绝不偷懒!”
马德山看着眼前这个老实巴交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早逝的儿子,心里软了下来。
他没立刻答应,只是说:“学手艺不光要能吃苦,还得守规矩、讲良心。你先跟着我看看,要是能做到,我就收你。”
接下来的日子,贾东旭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厂里,帮马德山收拾工具、擦拭设备。
下班后,又跟着马德山回四合院,在屋里请教技术问题。
马德山也真教,从认图纸到磨工具,从简单的零件加工到复杂的设备检修,一步步耐心指导,不仅教手艺,还教他“做人要正直,干活要踏实”。
有一次,贾东旭加工零件时出了点差错,想偷偷掩盖过去,被马德山发现了。
马德山没骂他,只是让他把零件拆了重新做:“东旭,咱们做钳工的,差一丝一毫都不行,这关系到设备安全,甚至关系到人的性命。做人也一样,不能有半点虚的,不然走不长远。”
贾东旭听了,红着脸把零件重做了一遍,从此干活格外认真。
在马德山的教导下,他的手艺进步飞快,厂里领导都夸他“越来越像样了”,连带着工资也涨了不少。
看着儿子越来越有出息,拜了马德山这么好的师傅,贾张氏的心思也变了。
以前她总想着靠儿子结婚捞一笔彩礼,把日子过得体面点。
可现在,贾东旭有了靠谱的师傅,手艺越来越好,将来肯定能成技术骨干,日子只会越过越红火,她反倒不着急要彩礼了,心里只盼着儿子能找个好姑娘,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天,之前给贾东旭介绍过对象的王大妈又找上门来,贾张氏赶紧拉着她进屋,倒茶递水,态度热络得很。
王大妈笑着说:“张嫂子,这次我又给东旭找了个姑娘,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人长得白净,性格也温柔,就是家里条件一般。”
换做以前,贾张氏肯定得问彩礼多少,可这次她摆摆手:“条件一般没事,只要姑娘人好、心眼正,跟东旭合得来就行。”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彩礼的事,不用姑娘家出,我这儿早就准备好了——给姑娘扯一身新布,买块手表,再准备三十块钱,也算咱们贾家的心意。”
王大妈愣了一下,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张嫂子,你这是……转性了?以前不都要这要那的吗?”
贾张氏脸上有点不好意思,叹了口气说:“以前是我糊涂,总想着要这要那,把姑娘都吓跑了。现在东旭拜了马师傅,手艺越来越好,我也想通了,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要出来的。只要孩子们好好的,比啥都强。”
她看向马德山住的方向,又说:“马师傅是个正直人,总教东旭做人要实在,我也不能太不像话,得让东旭在师傅面前有面子。”
这话传到院里,邻居们都挺惊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吕清心笑着说:“大嫂能想通就好,东旭是个好小伙子,肯定能找个好媳妇。”闫埠贵也说:“这才对嘛,彩礼就是个心意,孩子们过得好才是真的。”
贾张氏说到做到,真的去布店扯了最好的棉布,又托人买了块上海产的手表,把彩礼准备得妥妥当当,还主动托王大妈赶紧安排孩子们见面。
她看着院里马德山教贾东旭手艺的身影,又想起儿子越来越沉稳的模样,心里踏实得很——她知道,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春阳透过葡萄藤,洒在四合院的地上,映得一切都暖洋洋的。
马德山住的那间老屋,窗台上的吊兰长得翠绿,屋里偶尔传来师徒俩讨论技术的声音。
贾张氏坐在自家门口,坐着新鞋,嘴角带着笑意;院里的孩子们追着跑着,笑声清脆。
但马德山的到来,给这间老屋、这座四合院,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暖意。
而贾家的转变,也像这春天的光景一样,透着实实在在的希望,让四合院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