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初的汉城,早春的风还带着寒意,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硝烟与血腥味。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浴血拉锯,志愿军各大军团终于突破美军的最后防线?
38军从西侧撕开汉城外围的“永登浦阵地”,40军在东侧攻克“金浦机场”,而何大清率领的113师,作为主攻汉城核心区的部队,在巷战中拼杀了七天七夜,终于将鲜红的志愿军军旗插上了汉城总统府的楼顶。
当军旗在楼顶展开的那一刻,汉城市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幸存的志愿军战士们举着残缺的步枪,有的绑着绷带,有的拄着刺刀,却都用尽全身力气呐喊。
朝鲜百姓从躲藏的防空洞里走出来,老人颤巍巍地捧着珍藏的米酒,孩子举着自制的小红旗,朝着战士们涌来,用生硬的中文喊着“谢谢”“胜利”。
这一个月的战斗,每一步推进都浸透着鲜血。
38军在永登浦的战斗中,为了夺取美军的核心碉堡,战士们组成“爆破组”,顶着火焰喷射器的灼烧,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
二连指导员在炸碉堡时被弹片击中,临终前还死死攥着炸药包的引线,确保碉堡被成功摧毁;40军攻打金浦机场时,面对美军的飞机和坦克,战士们用反坦克手雷近距离攻击,有的战士甚至钻到坦克底下,与坦克同归于尽,最终才将机场牢牢控制在手中。
何大清的113师则经历了最惨烈的巷战。汉城的街道上,美军利用废弃的房屋、汽车构筑临时工事,每一条小巷、每一栋楼都成了战场。
一营战士小张在争夺一栋百货大楼时,为了掩护队友,身中数枪,却依旧靠着墙壁坚持射击,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赵刚营长带着部队在总统府外围拼杀,手臂被机枪子弹打穿,简单包扎后又冲了上去,喊着“不拿下总统府,绝不撤退”。
到汉城解放时,113师最初补充的两千名新战士,只剩下不到八百人;38军、40军的伤亡也超过三成。
何大清站在总统府的台阶上,看着身边幸存的战士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和伤痕,却没有一丝退缩。
他们知道,这胜利是用战友的生命换来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沉重。
志愿军进入汉城核心区时,街道上到处是残破的建筑,墙壁上布满弹孔,废弃的坦克、汽车横七竖八地停在路边,却挡不住百姓们的热情。
一位头发花白的朝鲜老人,拉着何大清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了三层的饭团,哽咽着说:“孩子们,快吃点,你们辛苦了……美国人占了我们的家两年,你们终于把他们赶跑了!”
何大清接过饭团,咬了一口,粗糙的米粒带着淡淡的麦香,却让他眼眶发红。
他看到不远处,几名战士正帮百姓清理倒塌的房屋,有的战士用手挖着瓦砾,手指磨出了血泡;还有的战士抱着失去父母的朝鲜孩子,用生硬的朝鲜语哄着他们,孩子的哭声渐渐变成了笑声。
总统府内,美军撤离前留下了一片狼藉——文件散落一地,地图被撕成碎片,桌上还放着没吃完的罐头。
何大清走到窗边,推开布满弹孔的窗户,望着汉城的街道,心里想起了北平的四合院——那里也有这样的街道,这样的百姓,只是没有战争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