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的东北边境,黑龙江畔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却已悄悄裹进几分肃杀。
何大清正站在编号“139”的界碑旁,靴底踩着刚冒头的野草,目光越过界江,望向对岸朝鲜境内的山脉。
那里原本该有朝鲜边防军的巡逻身影,此刻却只有成片的玉米地在风中晃动,连几声犬吠都听不到,反常的安静让他眉头微微蹙起。
身后传来马蹄声,通信兵小李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时,怀里的加密电报袋还在微微晃动,脸色比来时更急:“副司令员!中央军委急电!加密等级‘绝密’,让您立刻回指挥部阅办!”
何大清接过电报袋,指尖触到袋口烫金的“军委”印章,心里瞬间有了预判——自6月朝鲜战争爆发,东北边防军就进入了“半战备”状态,他这两个月几乎天天泡在边境线上,从漠河到丹东,沿线的哨所、防御工事、百姓安置点都查了个遍,就怕战火波及中国境内。
回到位于瑷珲镇的临时指挥部,何大清关上房门,用特制钥匙打开电报袋,两张泛黄的电报纸在灯下展开,黑色的铅字字字千钧:“着令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何大清,即刻加强中朝边境全线监控,重点关注朝鲜北部战局动向,每日上报边境情报;组织侦察分队深入前沿,摸清联合国军及朝鲜人民军部署态势;协助地方政府做好边境百姓疏散预案,确保中国领土及人民安全,不得有失。”
“联合国军……”何大清低声念着这三个字,指腹在“朝鲜北部战局”上反复摩挲。他早从报纸上看到美军仁川登陆的传闻,只是没想到中央的指令来得这么急——这意味着朝鲜战场的局势可能已超出预期,边境的平静下,或许正藏着随时可能蔓延的战火。
他立刻叫来作战参谋,铺开边境地图,红笔沿着中朝界江画了一道粗线:“通知各边防旅,从今天起,巡逻频次从每日一次增加到三次,重点盯防界江渡口、山间小道,一旦发现不明人员或武装力量靠近,先警告,再拦截,绝不能让任何人越界!”
当天下午,何大清亲自带着侦察连深入边境前沿。他们穿着便装,背着压缩饼干和望远镜,沿着界江的芦苇丛潜行。
江水浑浊,偶尔能看到对岸飘来的树枝,远处朝鲜村庄的屋顶隐约可见,却看不到一个村民,只有几只麻雀在电线杆上停留,显得格外冷清。
“副司令员,您看!”侦察兵小王突然压低声音,指向对岸的山头。
何大清举起望远镜,看到几个穿着美军制服的士兵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江面,旁边还停着一辆吉普车——这是他这两个月来第一次在边境看到美军身影,显然,联合国军的推进已接近中朝边境。
“记下来,坐标北纬49°21′,东经127°35′,发现美军侦察人员3名,吉普车1辆。”何大清一边让参谋记录,一边叮嘱,“咱们再往前探探,看看他们的哨位设在什么地方,有没有重武器。”
深入两公里后,他们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美军的临时哨位——几顶绿色帐篷,架着两挺重机枪,还有两名士兵正对着中国境内的方向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