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南下讨蒋(2 / 2)

与此同时,二团和三团的将士们趁着夜色,沿着角山的羊肠小道悄悄攀爬,有的战士滑倒在冰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有的战士被荆棘划伤,鲜血染红了军装,却没发出一声呻吟。

清晨6时,迂回部队抵达敌军后方,何大清一声令下,炮兵营的榴弹炮率先开火,炮弹精准命中敌军的碉堡和弹药库。

装甲连的装甲车则冲破敌军的防线,朝着山海关城内冲去。国民党军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旅长张镇峰想组织抵抗,却被二团的战士俘虏。

不到三个小时,山海关就被解放,独立师以伤亡不足两百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三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站在山海关的城墙上,何大清望着关内的方向,远处的华北平原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对身边的政委说:“这是南下的第一仗,打得好!接下来,咱们要一路向南,直到把蒋介石的部队赶出中国!”

突破山海关后,独立师一路南下,在华北平原上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的鏖战。

在唐山,国民党军依托煤矿坑道构建防御,何大清亲自带着战士们深入坑道,与敌军展开近距离肉搏,战士们用刺刀、手榴弹,甚至用拳头,一点点肃清坑道里的敌军,最终解放唐山。

在天津外围,独立师与国民党军的美式装备师遭遇,何大清调出农场商城兑换的“反坦克导弹”,摧毁敌军坦克十余辆,打破了敌军的“钢铁防线”,为东北野战军主力进攻天津扫清了障碍。

每解放一座城市,独立师都会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帮助百姓恢复生产,建立民主政权。

在沧州,战士们帮百姓修补被战火毁坏的房屋;在德州,部队打开国民党军的粮仓,把粮食分给受灾的百姓。

在石家庄,何大清还亲自接见当地的农会代表,承诺“等全国解放了,一定让大家都有自己的土地”。

百姓们的支持,成了独立师最强大的后盾。在衡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全村的青壮年,推着小车给部队送粮食,小车队在公路上绵延数里。

在邢台,妇女们成立了“担架队”,冒着炮火抢救受伤的战士,有的妇女甚至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失血过多的年轻战士。

有一次,独立师在转移时遭遇国民党军的空袭,百姓们自发地跑到路上,用身体掩护战士们,一位大娘还把自己的儿子推进防空洞,却把陌生的战士拉到身边:“孩子,你是为咱打仗的,可不能出事!”

随着战事的推进,独立师的兵力也在不断壮大。许多被国民党军压迫的百姓,纷纷报名参军,有的甚至带着自家的猎枪、大刀来入伍。

到1946年底,独立师的兵力已从两万五千人扩展到三万人,下辖的三个团也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东北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师之一。

1947年初,独立师跟随东北野战军主力,一路南下抵达黄河岸边。站在黄河大堤上,何大清看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对岸就是国民党军的统治核心区——中原大地。

政委拍着他的肩膀说:“过了黄河,就是蒋介石的地盘了,接下来的仗,会更难打,但胜利也越来越近了。”

何大清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是吕清心和三个孩子在承德的合影——何雨阳和何雨柱已经十岁了,站在吕清心身边,手里拿着奖状;何雨水也三岁了,被吕清心抱着,笑得格外开心。他摩挲着照片,轻声说:“等打过长江,解放了南京,我就回家看看他们。”

当天晚上,独立师在黄河岸边召开誓师大会。三万名将士列队整齐,火把照亮了整个大堤,映红了黄河的水面。

何大清站在高台上,声音洪亮地说:“兄弟们!咱们从东北打到华北,从山海关打到黄河边,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为百姓打仗的初心,靠的是不怕死的勇气!现在,蒋介石还在做着‘独裁’的美梦,还在压迫长江以南的百姓!咱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过黄河,打过长江,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让所有中国人,都能过上太平、幸福的日子!”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士们的呐喊声震耳欲聋,与黄河的涛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战歌。

火把的光芒中,将士们举起步枪,对着黄河发誓——不解放全中国,绝不收兵!

誓师大会结束后,独立师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率先乘坐木船渡过黄河,朝着中原腹地进发。

何大清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北岸,又望向南方的夜空——那里,有南京的灯火,有北平的四合院,有全中国百姓的期待。他知道,南下的征程还在继续,未来的战斗还会有牺牲,但只要这支队伍还在,只要民心还在,解放全中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船靠岸的那一刻,何大清第一个跳上沙滩,拔出腰间的手枪,朝着前方的国民党军阵地方向,扣动了扳机——南下讨蒋的新一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