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华北平原的风终于褪去了硝烟的凛冽,带着泥土的清香拂过热河根据地。
何大清站在作战地图前,指尖划过标注日军据点的红色圆点——这一年来,日军的兵力肉眼可见地“年轻化”,巡逻的士兵多是十六七岁的少年,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手里的步枪却依旧冰冷。
侦察兵传回的消息更印证了他的判断:“鬼子国内兵源枯竭,连学生都被强征入伍,武器补给也断了大半,好多据点连重机枪都架不起来了。”
何大清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牧场里悠闲吃草的牛羊,指尖在脑海中调出农场商城界面。
农场等级200级,解锁“战略级武器兑换权限”;牧场等级100级,每日产出的肉类、皮毛已能满足根据地全员需求;更惊人的是金币储备:每日稳定收益2000万金币,累计储存量已突破25亿。
界面最下方,两个从未亮起过的图标此刻正散发着冷光——“洲际弹道导弹(含核弹头)”,兑换价15亿金币;“小男孩原子弹(空投型)”,兑换价3亿金币。
深夜的指挥部里,只有何大清一人。他反复点开两个战略武器的详情页,参数如烙印般刻进脑海:洲际导弹射程覆盖日本全境,核弹头当量500万吨tNt,一枚即可摧毁一座特大城市;小男孩当量1.5万吨tNt,虽威力较小,却可通过空投精准打击日军本土军事枢纽。
“18亿金币……”何大清轻声自语,指尖在“确认兑换”按钮上悬停。这18亿金币,是他八年抗战攒下的“家底”。
从最初每天200金币的微薄收益,到如今日入2000万,每一分都凝结着根据地的血汗:是队员们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兑换的差价,是农场里种下又收割的粮食换来的收益,是牧场里牛羊繁衍积累的财富。
他想起南京大屠杀照片里堆积的白骨,想起华北平原上被烧毁的村庄,想起那些在日军刺刀下倒下的同胞。
若兑换这两件武器,只需一枚,就能让日本本土陷入瘫痪,让鬼子彻底失去抵抗的能力,抗战或许能提前结束,无数生命就能免于战火。
可他也想起了何雨阳、何雨柱趴在石桌上写作业的模样,想起何雨水在吕清心怀里熟睡的小脸,想起根据地百姓在田里劳作的身影。
核武器的威力是毁灭性的,一旦投下,日本本土的平民也会遭殃,那些像何雨阳一样的孩子,那些像吕清心一样的母亲,会不会也像中国百姓一样,在战火中失去家园、失去亲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作战地图上,照亮了“日本本土”的字样。
何大清坐在椅子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烟蒂堆满了烟灰缸。
他想起领导说过的“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战争”,想起自己最初抗日的初心——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守护,守护中国人的家园,守护所有无辜者的生命。
天快亮时,何大清终于掐灭了最后一支烟,眼神变得坚定。